躉船“變身”浮動設施,一次檢驗節約企業成本近200萬
更新于:2025-03-26 05:39:46

揚子晚報網3月24日訊(記者 笪越) 今天上午,在中石化南化公司江北碼頭,一台水下檢測機器人正被緩緩放下,它將潛入躉船“南化尿素1號”的底部檢驗船底情況,來自南京市交通運輸局交通執法總隊驗船師團隊正通過一旁的螢幕隨時監測。

這是該船身份由“躉船”變為“浮動設施”后的初次檢驗,為企業省下近200萬的檢驗成本。也是我國《內河浮動設施檢驗規則〔2024〕》生效以來南京執行的首艘浮動設施檢驗,以及2025年南京市交通運輸局推出的優化營商環境舉措之一。

“從躉船到浮動設施,不僅是稱呼上的變化,還是身份上的轉變,意味著它可以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南京市交通運輸局交通執法總隊五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朱勤一介紹,浮動設施較躉船相比,在一個檢驗週期內船底外部檢查(進塢檢驗)不僅頻次減少,在滿足相關條件的基礎上,還可以採用水下檢驗方式替代進塢檢驗,船方將在整個營運期間都受益。

本次開展檢驗的內河躉船“南化尿素1號”長115米,船寬14米,上面裝有高達26米的大型卸船機,是中國石化集團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用煤的唯一裝卸場所。

該船如果進塢檢驗,因無動力,需要拖輪拖航,同時因該船超高,穩性較差,在長江上拖帶時需要多艘拖輪護航。

“之前需要進塢檢驗,除了拖船進塢成本要花費近200萬元,其間如找不到替代躉船則可能導致停止生產作業1個月左右,產生上千萬的損失。”企業儲運部副經理楊凡解釋道。

南京交通運輸部門得知情況后,組織船檢團隊對新生效的《內河浮動設施檢驗規則〔2024〕》和該船原執行的《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相應條款進行深入研究,對船舶現狀和水域環境進行充分評估,提出對該躉船轉為浮動設施,執行初次檢驗的建議。

企業採納建議后,很快完成了所有檢驗流程,不僅節省了巨額進塢費用,還確保了碼頭持續運轉,避免了生產中斷,真正實現了降本增效。

據摸底統計,目前南京轄區各類躉船共113艘,主要作為港口企業碼頭設施和相關支援保障設施。此次檢驗經驗將為全市乃至全國同類船舶的檢驗模式提供寶貴借鑒。

視頻 趙晨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