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吃魚或與血栓有關,魚是最差肉食?這5種魚要少吃!
更新于:2025-03-26 05:09:00

“一口魚,一口栓?”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嚇人?很多人覺得吃魚是健康的選擇,畢竟魚富含蛋白質、低脂肪,還有Omega-3脂肪酸,對心腦血管疾病有預防作用。可最近又有人喊:“小心!魚跟血栓有關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吃魚還能不能愉快地活下去了?

別慌,這其實是個誤會!如果真有食物能讓血管堵住,那火鍋、燒烤、炸雞早就“原地封神”,哪裡輪得到清蒸魚、紅燒魚?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血栓的形成跟“吃”有關,但絕不是“某一種食物”直接導致的,而是長期飲食不均衡、缺少運動、血脂異常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給魚正名:Omega-3脂肪酸的“護血管”作用

為什麼有人說“吃魚會增加血栓風險”?

這鍋,得讓某些“高汞、高汙染、重加工”的魚來背。以下5種魚,吃的時候得悠著點:

1.深海大型掠食魚——汞含量爆表

鯊魚、旗魚、馬林魚、金槍魚……這些“海洋霸主”個頭大,捕食鏈長,體內容易積累大量重金屬,尤其是汞。長期攝入高汞魚,會影響神經系統,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孕婦、兒童少吃這些魚,以免影響胎兒和兒童的智力發育。

2.養殖環境不佳的淡水魚——抗生素、重金屬超標

有些養殖魚,比如草魚、鯰魚、鱖魚,如果生長環境管理不善,容易富集抗生素、寄生蟲甚至重金屬。特別是一些“速成魚”,短時間內催熟,肉質鬆散,營養價值低下,吃了還可能增加肝腎負擔。

3.高鹽腌制魚——吃的不是魚,是“鈉炸彈”

鹹魚、熏魚、魚幹,這些東西吃起來香,但問題也大。醃制過程中不僅損失了大量營養,亞硝胺類致癌物也隨之產生。廣東地區的鼻咽癌高發,就跟長期食用鹹魚有一定相關性。

4.油炸加工魚製品——脂肪炸彈,血管殺手

魚本來是健康的,但一旦進了油鍋,那它就變了。無論是炸魚排、炸帶魚,還是各種魚罐頭,油炸+高溫處理,不僅讓Omega-3脂肪酸基本報廢,還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氧化膽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5.深海魚肝——維生素A超標風險

魚肝富含維生素A,但吃多了可能引起中毒。尤其是鰵魚肝油,雖然被當成“補品”,但長期高劑量攝入,會導致肝損傷、骨質疏鬆,甚至影響胎兒發育。

真正影響血管健康的,遠不止魚

比起“吃魚會不會導致血栓”,更該警惕的是這些日常殺手:

久坐不動,比吃啥都危險

你一天坐多久?超過6小時?恭喜你,血管可能已經開始“生鏽”了。長時間久坐,會導致血液迴圈變慢,靜脈迴流受阻,增加深靜脈血栓風險。如果你每天坐著不動,還指望靠吃魚護血管,那就跟“邊抽煙邊喝枸杞”一樣魔幻。

高糖飲食,才是隱藏的“血栓催化劑”

很多人以為只有高脂食物才會引發血管問題,但高糖攝入同樣危險。糖分過多,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血脂異常的概率,最終促成動脈粥樣硬化。你說吃魚怕血栓,但每天奶茶、蛋糕、甜點不離手?那可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熬夜、焦慮,讓血管“提前退休”

現代人血管病變的另一個大殺器,是長期高壓和作息紊亂。熬夜會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度,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而焦慮、壓力過大,則會讓皮質醇水平飆升,長期下來,血管彈性下降,斑塊更容易形成。

吃魚的正確打開方式

別怕,魚還是能吃的,關鍵是怎麼吃:

? 優先選擇小型深海魚,如三文魚、沙丁魚、鯤魚,汞含量低,Omega-3豐富。

? 避免高溫油炸,清蒸、水煮、燉湯才是最佳選擇。

? 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比如西紅柿、青椒,有助於降低食物中的重金屬吸收。

說到底,魚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吃法”和“選擇”。別讓那些聳人聽聞的“標題黨”影響你的飲食決策,否則下次說“喝水會中毒”,你是不是也要戒水了?聰明吃魚,科學搭配,血管才能真正健康。——“魚躍龍門要智慧,食之有道才健康。”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