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生活水準日益提高,高樓大廈林立,商場里商品琳琅滿目,各種美食小吃也隨處可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人卻陷入了營養不良的困境,而這背後的 “元兇”,竟是常見的生活習慣。
仔細瞧瞧身邊,點外賣成了許多人的日常,方便快捷的同時,營養搭配卻難以保證。還有那些堆滿零食的辦公桌,香脆薯片、甜膩餅乾,雖然解饞,可無法為身體提供充足的養分。更別提挑食的毛病了,只吃喜歡的食物,對一些營養豐富但口感不合心意的食材嗤之以鼻。長此以往,身體攝入的營養變得不均衡,多種重要元素悄然缺失,钾元素便是其中之一。一旦身體缺鉀,便會拉響 “警報”,出現各種各樣的癥狀。
排便 “卡殼”:腸道發出的求救信號
每天清晨,準時的排便就像給身體來了一場 “大掃除”,把堆積一夜的毒素排出體外,讓身體清爽舒暢。可當鉀元素不足時,這場 “大掃除” 就可能陷入僵局。
腸道如同一條蜿蜒的 “運輸通道”,鉀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能助力腸道正常蠕動,讓食物殘渣順利前行。要是身體缺鉀,腸道功能就像失去動力的機器,蠕動變得緩慢,食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延長,水分被過度吸收,糞便變得幹結,排便時便會困難重重。
就拿小張來說,原本每天排便都很規律,可最近不知怎麼,總感覺排便不暢,蹲在馬桶上半天,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一開始他以為是上火了,可喝了幾天涼茶也沒效果。後來去醫院檢查,醫生詢問飲食情況后,判斷可能是缺鉀導致的。經過調整飲食,多吃富含鉀的食物,沒幾天,排便就恢復正常了。
肌肉 “鬧脾氣”:抽筋背後的真相
夏日的操場上,人們盡情揮灑汗水,跑步、打球,活力滿滿。可有時,正在運動的人會突然停下,一臉痛苦地彎腰,雙手緊握住小腿,原來是肌肉抽筋了。除了運動過度,缺鉀也是引發肌肉抽筋的常見原因。
鉀對於肌肉而言,就像發動機的燃油,能維持肌肉正常的興奮性。當身體缺鉀,肌肉的興奮性就會降低,變得 “懶洋洋” 的,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與此同時,鉀還肩負著維持神經健康的重任,一旦鉀元素不足,神經就像斷了線的風箏,無法精準控制肌肉,於是,肌肉便不受控制地 “抽搐” 起來。
我的鄰居李大爺,晚上睡覺時常被小腿抽筋疼醒,他以為是白天走路太多累著了,可休息了幾天依舊如此。後來去醫院檢查,醫生建議他多吃些含鉀的食物,補充鉀元素。一段時間后,李大爺晚上抽筋的次數明顯減少,睡眠品質也提高了。
呼吸 “艱難”:身體缺氧的危險信號
呼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動作,卻是生命得以延續的關鍵。正常情況下,我們平穩地吸氣、呼氣,氧氣源源不斷地進入身體,二氧化碳順利排出。但缺鉀可能會打破這份平靜,讓呼吸變得艱難。
鉀元素在身體里 “掌管” 著呼吸肌,當身體缺鉀,呼吸肌彷彿失去指揮的士兵,無法協調運作。呼吸肌的力量減弱,不能有效地帶動肺部擴張和收縮,氣體進出肺部受阻,人就會感覺呼吸費力,像背著沉重的包袱爬山,氣喘吁吁。
有位哮喘患者王女士,近期哮喘發作次數增多,且每次發作時呼吸都異常困難。醫生在檢查后發現,她體內鉀元素偏低,經過補鉀治療,並配合哮喘藥物,王女士的呼吸狀況逐漸改善,哮喘發作次數也減少了。
成長 “受阻”:兒童缺鉀的嚴重後果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至關重要,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身體和大腦都在飛速發育。可如果孩子缺鉀,發育的腳步可能就會被打亂。
對於兒童或嬰兒而言,鉀元素對腦和神經的發育起著關鍵作用。缺鉀會阻礙腦部發育,導致智力發育遲緩,就像原本順暢行駛的列車,突然遭遇軌道故障,無法正常前行。
倘若這種情況發生在胎兒期,後果更加嚴重。胎兒出生後,可能會出現粘液水腫,皮膚看起來腫脹且有黏液;還可能伴有耳聾,聽不見外界的美妙聲音;甚至出現斜視,影響視力發育。嬰兒時期,還可能面臨甲狀腺功能減退,身體代謝減緩,神經運動功能落後,學翻身、坐立、爬行等動作都比同齡人晚。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關注孩子的營養狀況,保證鉀元素的充足攝入。
甲狀腺 “罷工”:成人缺鉀的影響
步入成年,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瑣事,常常讓人忽略了身體的細微變化。可一旦缺鉀,甲狀腺這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能就會 “罷工”。
成人缺鉀,甲狀腺容易出現囊腫,彷彿甲狀腺里長出了一個個 “小氣球”;甲狀腺功能也會出現異常,要麼亢進,身體代謝加快,心慌、多汗、消瘦;要麼減退,代謝變慢,乏力、嗜睡、水腫。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會降低生活品質。
那麼,發現身體缺鉀后該怎麼辦呢?別著急,補充鉀元素其實並不難。日常飲食中,有許多富含鉀的食物可以選擇。紅薯,就是補鉀的 “小能手”,它不僅鉀含量高,營養價值也十分豐富,關鍵是熱量較低,吃多了也不用擔心發胖。西瓜作為夏日消暑的必備水果,也能為身體提供一定量的鉀元素,而且西瓜中富含的番茄紅素,對預防一些身體問題也有説明。不過要注意,西瓜性涼,不能貪吃,尤其是腸胃較弱、不能受涼的女性,更要控制食用量。另外,在日常烹飪中,不妨選擇含鉀的食用鹽,但要記住,放鹽時最好等菜快出鍋時再放,這樣能避免高溫破壞碘的成分。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