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人們常用“強盛”來形容唐代。但盛唐究竟如何“盛”?
3月22日下午,著名歷史學家葛承雍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館,以“巨唐珍寶——《大唐國庫》里的過往”為主題,為線上線下近3.8萬名聽眾帶來精彩分享。
本次講座是“松湖·望野”系列講座第十期,葛承雍以其著作《大唐國庫》為主題,通過展示文物圖片串聯史料,為現場觀眾深入解析大唐的國庫制度,從大唐國庫的視角來回看唐代歷史。
《大唐國庫》一書從國家預算、會計審計、收支出納、錢帛財物、府庫調撥等方面,系統地闡述了唐代國庫的機構、職能、制度和沿革。這本書不僅填補了學術界的空白,也為後人研究古代財政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倉主要儲存糧食,而庫則主要儲存金銀、絲綢等貴重物品。”葛承雍表示,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史學界幾乎沒有找到關於國庫的記載,直到唐代,“庫”和“倉”開始有了區分。唐玄宗時期,唐代的國庫分為左藏庫、右藏庫和內庫。三者存放的物品不同,各司其職。
“國庫是國民經濟和國家財政的奠基石,是影響國家興衰的重要所在。”葛承雍對唐代國庫制度的系統性研究由來已久,其碩士畢業論文即以《唐代國庫制度》為題。儘管後來轉向其他研究領域,葛承雍始終保持著對國庫制度的特殊關注。
他表示,持續深耕這一課題的動力來自雙重發現:一方面,層出不窮的考古文物持續刷新歷史認知;另一方面,“學術界似乎很少關心國庫的研究,唐以後宋元明的史料很多,可惜沒有專門細緻研究這一領域的專著面世”。這種學術冷遇與考古熱度形成的強烈反差,促使他重拾舊題。
“雖然是第一次來到東莞松山湖,但這裡濃厚的人文氛圍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葛承雍表示,望野博物館在文化推廣和規模建設方面所展現的實踐成果,尤為值得稱讚。
撰文:向熙航 陳啟亮
攝影:向熙航
【作者】 向熙航;陳啟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