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泥火交融到藝術新生:黃修林的陶瓷作品革新之路
更新于:2025-03-26 02:27:25

在中國當代陶藝界,黃修林以其對傳統工藝的深刻理解與現代藝術的創新融合而聞名。他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呈現,更是文化對話的載體。本文聚焦其創作理念與藝術實踐,探尋他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開闢出一條獨特的陶瓷藝術之路。

黃修林 受訪者供圖

器皿設計:傳統韻味的當代轉譯

黃修林對器皿設計情有獨鍾,他擅長以器皿為媒介,將傳統元素提煉為現代視覺語言。在創作過程中,他摒棄常規的器型模仿,堅持在拉坯前手繪設計圖稿,力求賦予每件作品獨特的形態與靈魂。其代表作《梅花瓶》便是一個縮影——小口、長頸、鼓腹、瘦脛的造型線條流暢,每一處細節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多一分則顯得臃腫,少一分則韻味不足。由於採用手工拉坯工藝,其製作難度極大,這也使得《梅花瓶》都近乎孤品。黃修林對此坦言:“這種器型的美就在於那種剛剛好的平衡感,手工過程中那些不確定的小意外反而讓它有了獨一無二的味道。”

在釉色運用上,《梅花瓶》以綠色梅花結晶釉點睛,釉面在高溫下自然形成冰裂紋理,宛如寒梅在瓷胎上悄然綻放,美不勝收。這種對自然意象的抽象表達,既保留了青瓷的簡約美學,又藉助現代釉料技術為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他看來,傳統需要被“拆解重組”:“舊東西得用新表達,年輕人看了才會覺得這東西和自己有關。”

《梅花瓶》,黃修林,2004年 受訪者供圖

青瓷新解:從工藝到文化的多維突破

青瓷是黃修林藝術探索的另一核心領域。他對青瓷“單色不單調”的哲學有著深刻的理解,憑藉造型與釉色的精妙搭配,充分展現單色釉的豐富層次變化。其作品在延續傳統溫潤質感的基礎上,運用現代雕塑語言重構器型,並在器皿輪廓中融入抽象符號,使古老的青瓷工藝煥發出先鋒氣質。

在工藝層面,黃修林堅持傳統高溫燒制與釉料配方,同時引入現代科技優化細節。黃修林認為:“技術說到底就是個工具,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把作品想要傳遞的文化內涵表達出來。”他的青瓷作品常通過形態的繁簡、結構的疏密,隱喻對生命與自然的思考,使傳統器皿升華為哲學載體。

作品《豐腴》便是這一理念的傑出代表。瓶身由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圓潤部分堆疊而成,恰似生命的豐盈姿態。整體造型雖圓潤卻不失靈動,青瓷材質溫潤的質感,為作品增添了含蓄而內斂的氣質。而《寶塔》則借鑒傳統寶塔的形態,運用現代藝術手法創新演繹。其規整層疊結構向上延伸,每層弧度和寬窄皆經精心設計。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挺拔的身姿,既保留了寶塔莊重肅穆的神韻,又融入了現代設計的簡約之美。從《豐腴》的生命意象到《寶塔》的傳統新生,二者在展現青瓷魅力的同時,也為青釉陶瓷的藝術表達開拓全新路徑,展現出對多元藝術風格的探索與融合。

《豐腴》,21 x 41 cm,青瓷,黃修林 受訪者供圖

《寶塔》,13 x 46 cm,青瓷,黃修林 受訪者供圖

壁畫與裝置:跨界實驗中的材料覺醒

在陶瓷壁畫創作領域,黃修林大膽突破陶瓷壁畫局限於器皿裝飾的常規,將釉下彩與高溫顏色釉結合,創造出層次豐富的牆面藝術。他的創作過程獨具特色,先在素胎上繪製釉下彩紋樣,再施以多層顏色釉,然後經過高溫燒制。在這一過程中,釉色相互交融滲透,形成朦朧如水墨的肌理效果。“光線變化會讓同一幅作品呈現不同氛圍”,這種動態美感正是他追求的“泥與火的即興創作”。

在題材表達上,黃修林融合後現代主義的解構手法與抽象主義的符號提煉,運用拼貼、錯位等獨特視覺語言,表達心中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感悟。在《萬物復甦》這幅陶瓷壁畫中,深藍、棕褐與金色相互交織,色彩釉點和靈動曲線經拼貼組合,仿佛生命元素在混沌中碰撞聚合,展現出自然萬物在新生力量驅動下蓬勃復甦的景象。

再如作品《玉琴》,是對秩序與和諧共生的追尋。黃修林在未燒制的陶瓷泥版上,以釉料為畫筆肆意創作。作品中,藍、紅、綠等釉色線條如靈動的絲帶,交錯縱橫,似在畫面中演繹著一場自由奔放的舞蹈。整幅畫以意傳情,當目光觸及它時,彷彿能感受到創作者在揮灑釉料時的那份酣暢淋漓,能夠被其獨特的韻律與美感所感染,喚起人們對藝術與美的無限遐想。

《萬物復甦》,58 x 58 cm,顏色釉壁畫,黃修林(左) 受訪者供圖

《玉琴》,58 x 58 cm,顏色釉壁畫,黃修林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黃修林涉足裝置領域,試圖挖掘陶瓷材料的更多可能性。他認為,陶瓷的可塑性遠超想像,既能承載千年傳統,也能成為當代觀念的容器。其“華文系列”裝置便將漢字筆畫重塑為陶瓷構件,置於空間中。這些構件形態各異,雖脫離漢字原本模樣,卻飽含東方韻味,表面的細微文字更添文化底蘊。遠看,它們是充滿藝術感的雕塑;近觀,每個構件都似在講述漢字背後的故事,實現了文字與雕塑的對話。該系列作品打破了陶瓷“脆弱易碎”的刻板印象,轉而強調其作為文化符號的堅韌與延續性。

《華文系列》,陶瓷裝置,黃修林 受訪者供圖

《華文系列》,陶瓷裝置,黃修林 受訪者供圖

藝術使命:傳承中的創新擔當

2018年,黃修林懷著對家鄉的情感和對陶瓷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在九江創建了翰陶林文化創意園。園區內的四大主題展館展示了從傳統手工藝到當代陶瓷藝術的演變。其中,“中國傳統手工藝設計博物館”展示了傳統手工製品,為後人提供了研究傳統手工藝的實物資料;“中國當代陶瓷藝術館”彙集全國名家的優秀作品,呈現了陶瓷行業的前沿探索;“李茂宗現代陶瓷藝術館”則展出了李茂宗的50件作品,展現了藝術家的創新精神。“黃修林現代陶瓷藝術館”完整記錄了他三十餘年從技法革新到觀念突破的藝術歷程。

對於未來,黃修林計劃進一步探索材料跨界與科技融合,例如嘗試不同的泥料配方和燒制工藝,或利用數位技術拓展創作維度。但他始終堅信,無論形式如何變化,陶瓷的靈魂仍在泥與火的交融中。“藝術家要做的,是讓傳統活在當下。”黃修林如是說。

黃修林的藝術之路,是一條不斷追問“陶瓷何為”的探索之途。他以器皿重構東方美學,用青瓷演繹哲學思考,在壁畫與裝置中突破材料邊界,最終將陶瓷從工藝範疇推向觀念表達的前沿。正如他所言:“傳統不是重複過去,而是用今天的語言講述永恆的故事。”這種對創新的執著,正是中國陶瓷藝術薪火相傳的根基。

來源: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

撰文:郭羽純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