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像被無形的手掐住,吞咽時總感覺有東西卡著。”65歲的陳怡(化名)摸著頸部的凸起,聲音沙啞地描述困擾她數月的癥狀。這個位於鎖骨上方的腫物,隨著時間推移目前已長成“雞蛋”大小。
近日,經朋友推薦,陳怡來到和祐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李紅霞副主任醫師通過觸診發現:腫物已墜入胸骨後方,緊貼大血管與氣管。“就像在懸崖邊取物,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出血或神經損傷。”李主任解釋,為了切除這一腫物,她與團隊勇破“三關”。
李紅霞在查房。
胸骨后毫米級操作空間是第一關。囊腫深藏胸骨後方,留給主刀醫生的操作空間不足3cm,相當於在礦泉水瓶口進行精細雕刻。李紅霞團隊採用改良低位領式切口,配合高清腔鏡放大系統,成功避開頸動脈、鎖骨下動脈等“雷區”。
確保喉返神經零損傷是第二關。“術中神經監測儀全程護航,就像給神經裝了GPS。”李紅霞團隊採用分層解剖技術,在囊腫與神經之間精準剝離,確保控制聲帶活動的喉返神經完好無損。
保全甲狀腺功能是第三關。借助納米碳負顯影技術,醫生清晰辨別囊腫與甲狀腺邊界,如同為腫瘤繪製專屬地圖,最終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時,保全了甲狀腺組織及其功能。
經過2小時精密操作,患者的囊腫被完整摘除,病理證實為甲舌囊腫。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無任何後遺症,並順利康複出院。
“甲舌囊腫不是簡單的‘頸部鼓包’。”李紅霞指出,當腫物直徑超過5cm、位置深在或伴有吞咽不適時,務必選擇具備頭頸腫瘤專科的醫院就診。
知多點:
甲舌囊腫:藏在頸部的“定時炸彈”
Q1:什麼是甲舌囊腫?
甲舌囊腫是胚胎期甲狀舌管未退化形成的頸部腫物,90%患者在30歲前發病。且位置在舌骨下方甲狀軟骨周圍,但像陳女士這樣位於胸骨後方且體積大的案例極其少見。
Q2:為何胸骨後囊腫更危險?
當囊腫向下延伸至胸骨後方(醫學稱“墜入性生長”),會壓迫氣管引發呼吸困難,增加手術出血及神經損傷風險,被稱為“頸部手術禁區”。
Q3:如何早發現早治療?
觸摸預警:頸部中線位置無痛性包塊,吞咽時可隨喉結移動;
檢查手段:頸部超聲+增強CT可明確大小及毗鄰關係;
治療原則:確診后應儘早手術,避免繼發感染或惡變。
採寫:南方+記者 歐陽少偉
通訊員 劉丹萍
【作者】 歐陽少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