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貴港日報
貴港城市交通變遷的縮影
——讀《重修大南門河邊碼頭碑記》
|
①改造后的大南門和河邊碼頭,《重修大南門河邊碼頭碑記》現立於大南門前。 陳偉郁攝 |
|
②未改造前的大南門河邊碼頭。 陳偉郁攝 |
|
③立於大南門前的《重修大南門河邊碼頭碑記》。 陳偉郁攝 |
|
④桂林郡治遺址出土的漢代瓦當。 全媒體記者張日芳攝 |
江田翔
《重修大南門河邊碼頭碑記》刻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現立於貴港市中心城區大南門前。此碑刻內容由200余字的碑記與200多個題名構成,可謂是民國時期貴縣政界、商界、地方人士合力建設大南門河邊碼頭的重要文獻。題名中有民國貴縣縣政府、民團司令部、參議會、建設局、地方財務局、第一區民團局等政府部門,也有貴縣商會、光華公司、陳啟蔭堂、耀西公司以及其他大量商號和眾多樂善好施之人。此石刻也是古代至民國時期今貴港城市交通變遷的縮影,具有頗為珍貴的史料價值,值得深入解讀。
這要從貴港古城址與大南門歷史說起。今貴港城區郁江北岸一帶發現了秦漢至明清時期的遺跡和遺物,包括漢代的城壕和唐宋至明清時期的城牆基址等,秦朝桂林郡、漢代郁林郡郡治很可能就在今大南門周邊,因此桂林郡治遺址最近列入第八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除了考古發現,歷史文獻對貴港城址歷史也有一些記載,如明嘉靖《廣西通志》卷三十二《兵防六·城池》記載:“貴縣,舊無城,唐元和間,刺史謝鵬因容管經略使楊文討賊駐此,乃借兵夫發古塚磚以築城。宋紹熙間,權郡譚景先修之;元至正間,城池頹圮,峒賊出掠,十二年(1352年),吏目侯元采以己財傭軍民修築。”這一史料記載貴港在唐代元和以前並無城牆,直至元和年間貴州刺史謝鵬利用古墓磚才開始築城。而清光緒《貴縣志》記載城址“初建於郁江之南,繼乃遷於北”,稱唐以前貴港城垣在郁江南岸,元和年間才遷到郁江北岸。二書記載對貴港建城歷史的說法不一,但皆認可唐代元和年間開始築城。貴港城牆材料經歷了從夯土到石頭、再到磚牆的過程,光緒《貴縣志》卷一《紀地》“城池”記載:“唐元和間始築者,土城也;宋紹熙間修,仍為土城;至元至正十二年始易以石,尚無陶冶;及明萬曆癸未增高,乃有磚牆。”不過萬曆《廣西通志》卷八《城池》已記載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千戶宋斌用磚石圜砌貴縣城牆,說明明初貴縣已使用磚石砌牆,如今貴港大南門城牆上還保留了一些刻有“光緒七年重修”的磚塊。
貴港城垣幾經兵燹或火災破壞,城門數量也一直有所變動。據元代至正年間鄒魯《修築貴州城記》一文,侯元采將土城改為石砌,修建了五座戰樓,很可能此時已建有五座城門,即東北、西北二隅東西二門,東南朝陽門、西南江月門,以及南門,南門之外又有東、西二石門。元末時期,貴州各座城門多為防禦功能而設計。入明后貴州降為貴縣,城垣也得到多次修繕。先是洪武二十五年“因舊城狹隘,西展數十余丈”;成化五年,知縣石瓚重修城垣,闊七百四十六丈,高一丈六尺,蓋串樓七百間、門樓五座;嘉靖八年新南門發生火災,九年,指揮使鮑禮重建;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知縣谷大德捐修城牆,增高三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因鬱江大水,貴縣城垣崩壞,“自東門至西門頹塌無算,知縣林兆惠捐修三十余丈”,但此後貴港城垣再未得到及時修繕,“自是城垣遞年崩塌不復修,迨鹹豐間遭亂十餘年,四面基址盡平,僅存城門舊跡”。光緒六年(1880年)署任知縣何昭然倡議重修,共歷經六位知縣接力修繕,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知縣徐炳文修復了西北方城牆六十余丈,城牆才重新全部合攏,“又置東、西、南、北、小南門、柵門五,派丁役司啟閉”,從而恢復了有完整的城牆、城門、甕門的城防體系,再度形成一座全封閉的臨江傳統城池。
今貴港大南門應是光緒七年知縣李宗庚修繕的。貴縣衙署與高聳的大南門城樓正相對,縣前街這一帶應是貴港老城內地勢最高的區域。大南門緊臨鬱江,是往來交通孔道,發揮著重要的水路客運作用。明代貴縣懷澤驛原在縣治東二裡,因“非當衝路,使客往來,舟車不便駐泊”,地方官雖“屢議改營”,但因地方社會不安寧而遲遲未能實現,直至隆慶四年(1570年)十月才遷到貴縣南門城內。驛站發揮著傳遞官府文書、運輸官員來往的重要功能,知縣吳敬夫《重建懷澤驛記》稱懷澤驛改遷后,“使客往來、舟車便於駐泊,亦可通國家血脈於上下”。明末崇禎十年(1637年)八月,徐霞客一行所雇船隻就停泊在南門外,可以想見南門城內外一帶人員、舟車往來之熱鬧場景。
明清以降,大南門外碼頭不僅是迎送官員的官渡口,也是地方民眾重要的過江渡口,以及城內外普通百姓的汲水碼頭。清康熙二年(1663年),貴縣郭南裡人曾光國捐資創設縣前義渡,大南門外的這一義渡成為郁江兩岸民眾過江的首選渡口。曾光國字義齋,又號山水郎,“質直好義,耽吟詠”。光緒《貴縣志》記載他為義渡慷慨捐款,“捐本戶糧米共十一石,租谷三百余石,以養渡子、修置渡船,濟人往來,毫釐不收,行人利便。立碑縣門渡前”;他還在江邊礁石上題額“過渡莫爭船”五個大字,如今還模糊可見。
大南門外直達河邊的石級台階,不知創自何時。由於時常遭受洪水肆虐,故河邊石級多崩壞,《重修大南門河邊碼頭碑記》稱“縣城南門外石級直達河邊,創設久矣。年湮代遠,已多崩塌”。清光緒中葉,地方曾有修葺南門直抵河幹之路的舉措,但每逢漲雨季節,江邊泥濘淤積,年久失修,步履維艱。至民國修河邊碼頭時,發現南門外近水一段原有石塊,尚埋沒泥中,卻已破爛不堪,行人多有不便,附近民眾來汲水者皆感困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冬,街坊父老區伯春、原子昭、倪懷之、謝玉亭、盛光庭、李蘭軒等15人發起倡議並分頭募捐,得到貴縣政商等各界組織、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款銀共計四百余元,擴建了南門外碼頭至河邊的石級台階,方便了百姓汲水與往來過渡。
在清代和民國時期,貴縣因水陸交通發達,商貿也日漸興起,大量外省客商紛紛貿遷於此,《重修大南門河邊碼頭碑記》題名中留下了眾多商號、公司。據相關資料分析,可知來自水面行業的有钜昌號、誠昌號(兼代理德士古火油公司)、利聚號(兼代理船務)、逢昌(兼營雜貨)、利昌(兼營雜貨)、恒裕隆號、福享號、恆昌號、均信號、恆安筏等,布匹行有濟昌號、義益號等,雜貨行有和源號、謙泰號、和聚號等,典當行有均泰押、貴昌押、永亨押等,旅棧行有桃源酒店等,花紗行有悅興號等,此外還有很多商號、會堂及個人題名,有待繼續挖掘解密。
如今,這塊碑刻仍然靜靜地豎立在大南門城外,傾聽著鬱江東流的聲音,也銘記著貴港這座城市歷史的崢嶸歲月。
(作者系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中國史系教授、“桂林郡探源與歷史地理研究”課題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