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我們的前沿科技】
本報哈爾濱3月22日電(記者張士英)在近零磁場環境並複合零下20攝氏度至130攝氏度的極端溫度範圍內,微生物連續生存7天並成功存活。日前,上海交通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空間環境地面類比裝置開展了一項突破性實驗,這一成果在國內尚屬首次。
不僅如此,地球磁層的磁場重聯、哨聲波與粒子相互作用等實驗也正在空間環境地面類比裝置中進行。
空間環境地面類比裝置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和中國航太科技集團聯合建設,是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可模擬真空、高低溫、帶電粒子、電磁輻射、空間粉塵、等離子體、弱磁場、中性氣體、微重力9大類空間環境因素,被譽為“地面空間站”。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介紹,空間環境地面類比裝置自2024年2月通過國家驗收並運行一周年以來,已累計服務包括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在內的150余家使用者,為1000余型宇航元器件的研發提供測試服務,支撐我國多項重大航太工程順利實施。
“以前我們只能通過幾十公分的小裝置完成相關驗證,而這裡的裝置要大上幾十倍,能夠研究更複雜的物理過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全明感慨道,“這不僅助力了我們的研究成果,更開拓了我們的研究思路。”
“在這裡,我們和陸全明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實現了地球磁層頂重聯過程的地面類比和確認。這座裝置的建成,不僅是科學研究的突破,也促進了校際合作的深化。”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鄂鵬說。
“以前很多相關實驗要到外地甚至是國外去做。現在‘地面空間站’建在‘家門口’,開展科研更方便了,也有利於極端環境材料和器件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極端環境材料和器件技術創新中心團隊研究員楊劍群表示。
據悉,空間環境地面類比裝置不僅吸引了國內科研院所,還吸引到很多國際使用者,他們均對裝置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座“地面空間站”成了全球科學家共同探索宇宙的“地面橋樑”。
“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還要做好從1到100的推廣。”李立毅表示,大科學裝置具有科學和工程雙重屬性,擔負著原始創新策源地、基礎研究先鋒隊的使命,未來將進一步統籌更新大科學裝置方案,提升其對基礎研究、國家戰略、高技術發展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服務支撐能力。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