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國家郵政局的一紙通報,將韻達快遞推向了風口浪尖。
通報直指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因部分加盟企業對協議客戶安全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導致涉詐騙宣傳品通過韻達寄遞管道流通,造成受害人重大財產損失,已被依法立案調查。3月20日,韻達股份發文回應,表示已立即部署整改工作,將優化快遞查驗流程,加大對加盟網點的培訓力度,提升識別偽裝物品的專業能力,堅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你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沒有網購卻收到陌生的小件包裹,打開後裡面有小禮品,還附帶一張印有“掃碼返現”字樣和群聊二維碼的卡片。殊不知,這些“幽靈包裹”只是誘導消費者進入騙局的第一步。
近年來,類似詐騙層出不窮,有快遞從業人員與詐騙分子勾結,違規出售快遞單號,然後又不執行實名寄件的規定,最終,涉詐物品就這樣投遞到了使用者手上。這其中,加盟商眾多、管理標準不統一、監管失察的快遞公司,也淪為了詐騙的“幫兇”。
此次韻達被立案調查,給整個寄遞行業敲響了法治警鐘——當加盟商成為安全監管的“隱秘角落”,當企業總部對安全責任“短暫失明”,法律必將以剛性約束矯正市場主體的責任偏差。我國郵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郵政企業應當依法建立並執行郵件收寄驗視制度。《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遵守收寄驗視、實名收寄、安全檢查和禁止寄遞物品管理制度。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快遞服務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律師表示,目前該案件尚未進入司法立案階段,如果調查發現韻達網點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相關責任人可能涉嫌怠忽職守罪或説明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
在電商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快遞安全已經成為了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逾越的底線。或許,不只是韻達,整個快遞行業都需要藉此來一場“刮骨療毒”。從總部到網點,必須要將法律要求內化為企業治理基因,構建覆蓋數據安全、資訊安全、消防安全、車輛安全等全方位全鏈條的安全防控體系,在日常管理上遵循“一把尺子、一個標準”,才能真正守住人民群眾的包裹安全。
作者|劉丹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