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開始集體生活時,與小夥伴之間總會產生大大小小的衝突,這是在所難免的。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受欺負,有些家長會直接出手干預解決。但實際上,這也是孩子學習如何處理人際衝突的機會。
有時候,在孩子所能承受的範圍的事情,家長不妨也放手交給孩子去處理,更能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童童媽媽:
我家童童一直都是跟附近的幾位小朋友一起玩,幼稚園也上一個班,可以說是她們自己的小姐妹團。
但最近,她們這姐妹團鬧了彆扭,起因是童童有了一輛新的滑板車,她的好朋友們都想騎,其中一位小朋友一直霸著滑板車不願給其他小朋友玩,小朋友們很生氣,讓童童去把車子拿過來。
童童很為難,不知道該怎麼辦,而那個小朋友的家長怎麼勸都沒用,甚至那個小朋友還去推了其他人,於是小朋友的家長就粗暴吼了孩子,小朋友們便哭成一片,家長們便帶著各自孩子散了。
當時我覺得挺尷尬的,童童也明顯覺得很不開心,後來我聽童童說她的好朋友們最近都不愛跟她玩了,玩玩具的時候都不怎麼帶她了。
這讓童童很傷心,在幼稚園也覺得沒以前那麼開心,漸漸地不怎麼愛去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該怎麼辦呢?
畢竟因為這樣對大人來說只算是小事的事情去找對方的家長我心裡也有點不好意思,但也不忍心看女兒與好朋友僵著。並且,我也擔心女兒會因為這件事情在人際關係上受挫,影響她的人際交往。
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解讀:
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同伴交往確實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這個時期,兒童不再把成人當作唯一依靠的物件,而是主動尋求建立同伴關係,對同伴的依戀強度增加,與同伴的交往也比以前更密切、頻繁和持久。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孩子的世界不再是局限在家庭、爸爸媽媽的身邊;踏入學校,進入集體,他們的小世界也在一步步地延伸擴大,家庭外部的事情在逐漸豐富著孩子的世界,同伴關係便是其中之一,並且影響力不容小覷。
心理學上也認為,良好的同伴關係既能滿足孩子許多的成長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社會化發展。
一方面,在同伴關係中,同伴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同時也是兒童得到情感支援的來源。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孩子可以獲得學習他人反應的機會,逐步去調整自己的人際行為。
另一方面,在同伴關係中受挫,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消極情感情緒,影響著孩子與同伴交往的信心。
所以,如何陪伴孩子渡過這一階段的成長,對於家長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考驗。
有的家長會出現過度干涉的情況:覺得孩子不合群、覺得孩子太被動、覺得孩子被欺負了……
各種擔憂下讓家長不自覺地想要替孩子解決問題,但卻忘記了這是孩子的成長課題,讓孩子錯失了獨立處理人際關係,鍛煉人際交往能力的機會。
家長不過多干涉,既是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也是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説明孩子樹立信心。但也並非漠視不管,而是在其中當一個引導者,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同伴矛盾。
如何當好這個引導者呢?
首先,父母要學會做耐心的傾聽者。
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時,除了聽孩子說清事情的原委外,關注孩子的情緒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發生什麼事情有時並不重要,而是自己心裡的委屈傷心才是需要被看到的。
這時候,家長與其當一個裁判,不如先去與孩子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比如這樣回應孩子“今天你跟好朋友發生的這件事情,我能感受到你心裡很難受”、“你是不是覺得很害怕,擔心會被批評”;
或者是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鼓勵的微笑,讓孩子感到安全,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這樣的過程其實便是心理學中講的父母“容器”的運作過程,當孩子遇到自己不知該如何處理,有時自己的都難以察覺的情緒情感時,父母能夠很好地接住這部分,並且經過自己的加工,再將其轉化為孩子能夠接納的部分並傳遞給孩子。
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形成自己的“內在工作模式”,慢慢地學會了情緒管理,合理表達和疏通自己的情緒。
其次,在孩子情緒舒緩下來后,家長便可以給予一些恰當的引導,説明孩子釐清問題所在。
如教導孩子換位思考,去理解對方的行為,讓孩子一步步將矛盾分析清楚,再引導做下一步的打算,讓孩子掌握解決同伴矛盾的技巧。
這樣的教導,才能讓孩子在下一次遇到衝突有能力、有信心去面對和解決,也切實提高了孩子處理人際衝突的能力,掌握積極的解決策略。
在一次次的衝突中,孩子鍛煉了自己,逐漸成長,父母能做的便是陪伴孩子渡過難關,也見證孩子一步一腳印的成長。
END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