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橫、外面慫”孩子多出自2種家庭,根源在爸爸身上
更新于:2025-03-26 03:18:27

你有沒有遇見過這種孩子??

在家裡,脾氣大得驚人。和媽媽頂嘴,對弟弟妹妹呼來喝去,翻臉比翻書還快。

你一說他幾句,他能當場懟你幾句,搞得全家都不安生。

可一旦出了門,到了學校或者外人面前,立馬變臉。

不說話,膽小,做事縮手縮腳,老師點個名都嚇一跳,像換了個人。

我一親戚家的兒子就是這樣。從小在家裡橫衝直撞,連家裡養的狗都怕他。

但上了小學后,老師幾次和家裡反映,孩子太內向,太怕事,有點社交迴避。

媽媽一開始不信,說我們家哪兒來的內向孩子?

他在家裡那架勢,一點不像。

後來去學校開家長會,才發現兒子在班裡一句話不說,吃飯也躲著人,一有小摩擦就哭。

這種“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我身邊還有不少。

他們多出自這2種家庭,根源在爸爸身上。

一:爸爸“隱身”,媽媽“獨撐大局”

我鄰居一位媽媽,特別能幹。

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她都一手包辦:接送孩子、輔導作業、報興趣班、做飯洗衣。

她老公是搞工程的,常年不在家,偶爾回來一趟也累得不行,一心只想躺平。

寶媽經常跟街坊鄰居抱怨:“我家孩子特別難帶,我說一句,他頂三句。在外面別人說什麼都聽,唯獨不聽我的。”

但有一次,我在小區門口碰見她兒子,正被保安叔叔批評,他低頭站著,連看都不敢看對方一眼,嘴唇都在抖。

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這孩子不是不懂規矩,是只在媽媽面前才“敢”發威。

爸爸長期不在,媽媽成了唯一的“管教者”,也是情緒的出口。

孩子從小缺少父親的陪伴和引導,家庭里的一切事物,都是媽媽一個人處理。

孩子慢慢學會了:媽媽脾氣再大也不怕,因為再鬧也有愛。

但一到外面,失去了熟悉的環境,他馬上就洩氣了。

因為他不確定,別人會不會像媽媽那樣容忍他。

說白了,孩子在家裡發橫,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橫得起”;在外面發慫,是因為他不知道能不能“撐得住”。

而這種反差,很多時候不是性格問題,是家庭結構的問題。

媽媽越寵,爸爸越躲,孩子越鬧,外面越慫。

這種惡性循環,就是很多這種家庭的真實寫照。

二;爸爸強勢,孩子學會“躲避”的家庭

有些家庭恰恰相反,爸爸不缺位,卻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過於嚴厲。

我同事小林,脾氣大,做事雷厲風行。他有個兒子,今年上初中。

我們都知道,小林是個“虎爸”,對孩子特別嚴,動不動就吼。

有一次加班,他接到老婆電話,說兒子又和她吵架了。小林朝電話那頭大聲吼了一句:“你給我等著,我回去收拾你!”

我當時就在旁邊,都被嚇了一跳。

後來聽他說,他兒子成績下滑嚴重,性格變得很安靜,不愛說話。在學校,老師評價他“乖是乖,但沒主見,膽子特別小”。

小林不解,說:“他以前很聰明的,怎麼突然變這樣了?”

我沒說什麼,但心裡大概知道是為什麼。

長期生活在高壓環境下的孩子,會變得極度敏感。

為了避免衝突,他們學會了“順從”和“察言觀色”。尤其是父親特彆強勢時,孩子往往把“沉默”當成保護殼。

這種孩子,在外人面前小心翼翼,因為他早就習慣了在強權下“閉嘴”。

但他也需要釋放,就在媽媽或更弱的家庭成員面前“爆發”。

在家裡橫,尤其是對媽媽,不是因為他真有膽子,而是他知道:“在你面前,我才敢說話。”

這其實是一種畸形的表達。他不是在耍脾氣,是在“找回控制感”。

三:孩子“窩裡橫”,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果孩子窩裡橫、在外慫,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第一步,是爸爸要“露臉”。

爸爸多露臉,不是讓他回家訓話,而是要真正參與孩子的日常。

哪怕只是陪孩子玩一局遊戲,或者一起吃頓飯、聊十分鐘的天。

孩子對爸爸的需要,從來不是“聽你說教”,而是“你在我身邊”。

②第二步,是媽媽學會“放權”

不少媽媽把孩子的事一把抓,久了不僅自己累,還讓爸爸變得邊緣。

最可怕的是,孩子也會預設:“爸爸沒用,我只聽媽媽的。”

這樣的家庭,會慢慢變成情緒失衡的戰場。

③第三步,是兩個人一起設“邊界”

家裡不能只有愛,沒有規矩。

規矩不只是“不能做什麼”,更是“為什麼不能做”。孩子需要明確的邊界,也需要溫和而堅定的執行者。

這個執行者,不能總是媽媽一個人。

我一個朋友,曾經也是“窩裡橫外面慫”的典型。

後來他爸開始陪他打籃球、做飯,還和他聊學校的事。

有一次,他爸在飯桌上跟他說:“你在家裡不需要演‘老大’,在外面也沒必要當‘小透明’。你可以做你自己。”

那一晚,他第一次在飯桌上沒有爭吵,也沒有沉默。

從那之後,他慢慢變得不那麼敏感,也更自信了。

孩子不是不會表達,只是不知道在哪儿可以安全地做自己。

一個健康的爸爸,不是“不打孩子”那麼簡單,而是:他願意走進孩子的世界,也允許孩子走進他心裡。

家,是孩子練習人生的第一站。

而父親,永遠是那個最容易被忽略,卻最不能缺席的人。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

裝修報價怎麼看
裝修報價怎麼看
2025-03-26 12: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