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入侵我國的“外國魚”,釣到不吃也別放生,危害大!
更新于:2025-03-26 02:19:01

我國作為水產養殖大國,近幾十年來因人為引種、養殖逃逸或盲目放生,導致多種外來淡水魚類在自然水域紮根,這些入侵種憑藉強大的適應力打破原有生態平衡,對我國漁業資源、生物多樣性及水域環境造成深遠影響,下面重點介紹十種危害顯著的外來淡水魚類。

第一種、尼羅羅非魚

尼羅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特徵體側扁,呈銀灰色帶深色縱紋,背鰭硬棘發達,耐低氧和鹽度變化,如今我國分佈區域有華南、華東地區淡水及半鹹水水域,如珠江、閩江流域。

羅非魚的危害:搶奪本土魚類生存空間,大量攝食藻類加劇水體富營養化,與本地鯽魚、鯉魚形成直接競爭。

第二種、清道夫

清道夫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特徵體表覆蓋骨板,具豹紋斑,口部吸盤狀,以刮食藻類為生,如今我國分佈的區域有珠江、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城市河道。

清道夫的危害:挖掘河床導致堤岸坍塌,吞食其他魚類的卵,造成本土魚類繁殖失敗,其堅硬骨板令天敵難以捕食。

第三種、鱷雀鱔

鱷雀鱔原產於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特徵體長可達3米,吻部似鱷魚,密布鋒利牙齒,體被菱形硬鱗,如今我國的分佈區域有廣東、福建、江蘇等地城市水系偶見。

鱷雀鱔的危害:頂級肉食性魚類,破壞食物鏈結構,單一個體可導致局部水域魚群滅絕。

第四種、食蚊魚

食蚊魚原產於北美洲,特徵體長3-5釐米,體側具黑色條紋,胎生繁殖,適應性強,如今我國分佈的區域有全國各低海拔淡水區域廣泛分佈。

食蚊魚的危害:雖以蚊幼蟲為食,但攻擊性極強,啃食本土青鰍、麥穗魚等小型魚類的鰭條,導致種群衰退。

第五種、革鬍子鯰

革鬍子鯰原產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特徵體表無鱗,具8根觸須,鰓部有輔助呼吸器官,可在污水中生存。 如今我國的分佈區域有華南養殖區逃逸個體常見於珠江水系。

革鬍子鯰的危害:過度攝食導致水體渾濁,攜帶寄生蟲威脅本地鯰科魚類,污染水質。

第六種、短蓋巨脂鯉

短蓋巨脂鯉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特徵體側扁呈銀白色,胸鰭、臀鰭邊緣呈橘紅色,雜食性,如今我國分佈的區域有廣東、廣西等熱帶亞熱帶水域。

短蓋巨脂鯉的危害:啃食水生植物根系破壞生態,爭搶餌料致經濟魚類減產,冬季集群死亡引發水質惡化。

第七種、大口黑鱸

大口黑鱸原產於北美洲,特徵口裂極大,體側具不規則黑斑,肉食性兇猛。 如今我國的分佈區域有長江以南各大水庫、湖泊。

大口黑鱸的危害:捕食幼魚導致土著魚類資源下降,人工放流加劇生態壓力。

第八種、麥瑞加拉鯪

麥瑞加拉鯪原產於南亞恆河流域,特徵體型似本土鯪魚,體背青灰色,唇部具角質邊緣。,如今我國的分佈區域有雲南、廣西等地江河。

麥瑞加拉鯪的危害:與土著鯪魚生態位高度重疊,通過食物競爭致本地種群體數量銳減。

第九種、虹鱒

虹鱒原產於北美洲西海岸,特徵體側具彩虹色縱帶,需冷水環境,肉食性,如今我國的分佈區域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冷水溪流。

虹鱒的危害:擠占珍稀高原魚類(如裂腹魚)棲息地,傳播魚虱等寄生蟲病。

第十種、齊氏羅非魚

齊氏羅非魚原產於西非,特徵體色黃綠帶金屬光澤,具垂直黑條紋,耐鹽鹼。,如今我國的分佈區域有海南、廣東河口區域。

齊氏羅非魚的危害:在紅樹林等脆弱生態區大量繁殖,改變底棲生物群落結構。

寫在最後:

上述這些外國來的入侵魚類,它們通過食物競爭、棲息地破壞、搶食等方式,威脅我國本土的漁業和生態系統,大家不管是釣魚釣到,或是做好事都不能放生這些外來入侵魚類,在自然水域釣到這些魚類時,正確的做法是將它們吃掉,或是掩埋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可再放回原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