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脫落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正常現象。
人的頭髮有其自身的生長週期,包括生長期、退行期和休止期。處於休止期的頭髮會自然脫落,每天掉落 50 - 100 根頭髮通常被認為是正常的生理性脫髮。
導致頭髮正常脫落的因素包括新陳代謝、季節變化、年齡增長、激素水平波動等。例如,在換季時,尤其是秋季,頭髮脫落可能會相對增多;女性在產後、生理期或更年期,由於激素水平的改變,也可能出現頭髮脫落增多的情況。
但如果頭髮脫落的數量過多,比如每天超過 100 根,或者頭髮明顯變得稀疏,出現斑禿等異常情況,可能是病理性脫髮,常見的原因有脂溢性脫髮、精神壓力過大、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某些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甲狀腺疾病)、使用某些藥物以及頻繁燙染頭髮等。
脫髮,這一困擾眾多人的問題,在中醫領域有著獨特而有效的防治方法。中醫認為,脫髮並非孤立的癥狀,而是身體內部失衡的外在表現,其防治需從整體著眼,調理機體的氣血、臟腑功能。
中醫強調,氣血乃生命之源,頭髮的滋養依賴於氣血的充盈。若氣血虧虛,頭髮則失於濡養,易脫落稀疏。因此,補養氣血是防治脫髮的重要環節。
在飲食方面,可多攝入具有補氣血功效的食物,如紅棗、桂圓、當歸等。紅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桂圓則有益心脾、補氣血之效;當歸更是補血聖藥,常用於調理氣血不足。此外,還可服用八珍湯等經典方劑,以達到氣血雙補的目的。
肝腎在中醫理論中與頭髮的生長密切相關。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互生。肝腎不足時,精血虧虛,頭髮無以滋養。為滋補肝腎,可食用枸杞、黑豆、黑芝麻等食物。枸杞能補肝腎、益精血;黑豆色黑入腎,有補腎益陰的作用;黑芝麻補腎益精,潤腸通便,對於肝腎不足導致的脫髮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中藥方劑中,六味地黃丸常用於滋補腎陰,對於肝腎陰虛型的脫髮患者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情志因素在脫髮的發生發展中也不容忽視。長期的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易導致肝鬱氣滯。肝氣鬱結則氣血運行不暢,頭髮營養供應受阻。故而,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是預防脫髮的關鍵。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散步、瑜伽、太極拳等,不僅能舒緩身心,還有助於氣血流通。此外,培養興趣愛好,也能讓人放鬆心情,減輕精神壓力。
中醫的穴位按摩也是防治脫髮的有效方法之一。頭部的穴位眾多,如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心,按摩此穴能升陽舉陷、益氣固脫,促進頭部血液迴圈;風池穴位於後頸部,按摩可疏風清熱、通經活絡;太陽穴位於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緩解疲勞、改善頭部氣血供應。每日堅持對這些穴位進行適度按摩,每次超過5-10分鐘,對於預防和改善脫髮有積極作用。
中藥外治在脫髮的防治中也獨具特色。側柏葉,性寒味苦,具有涼血止血、生髮烏髮的功效。用側柏葉煎水洗頭,可刺激頭皮血液迴圈,促進毛髮生長。生薑性溫,其所含的薑辣素能刺激局部皮膚血管擴張,增強血液迴圈。用生薑切片擦頭皮,對於某些類型的脫髮也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規律的作息對於防治脫髮至關重要。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夜間是人體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時間。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於維持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轉,保證氣血的生成和運行,從而為頭髮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內在環境。
總之,中醫防治脫髮注重整體調理,從內而外,綜合運用飲食調理、中藥治療、情志調節、穴位按摩、中藥外治和規律作息等方法,標本兼治。但需注意的是,每個人的體質和脫髮原因各不相同,中醫治療脫髮應在專業中醫醫師的辯證指導下進行,因人而異,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方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