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在春天裡丨“首發經濟”火熱 各地如何打好“首”字牌?
更新于:2025-03-26 02:07:24

春天是各大品牌新品首發、集中亮相的季節。不少全球品牌攜帶最新科技、跨界聯名款、概念店等扎堆登陸上海。“首發”如何拉動消費?又如何集聚起更大的發展勢能?系列報導“奮鬥在春天裡”,一起去上海,看那裡如何打造新品、新店、新展首發的“新品實驗室”。

 
 

“首發上海” 在多維度實現創新

開首店、布首展、做首秀,這個春天,上海變身各大品牌的“新品實驗室”,30多場“首發上海”活動相繼登臺。如今,平均每天,就有三家“首店”在上海與消費者見面,17%以上都是高能級首店。

 上海時裝周是今年“首發上海”活動的重頭戲,當記者來到時裝周組委會的辦公地點時,距離“首發季”啟動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不少企業正忙著大秀前的品牌對接。

 上海時裝周組委會工作人員 賴夢爽:每個品牌在時裝秀的產品都是首發,肯定都希望是最精彩的亮相,我們也要幫助他們把亮相做到最完美。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各個品牌的產品首發都能“驚艷登場”,他們不僅在籌備上為企業做足了準備,今年還會試點“即秀即買”模式,讓觀眾能在首發現場即刻下單。

 覺織品牌設計師 張西松:上海時裝周這個平台能夠幫像我們這樣小的設計師品牌,走過從0到1這樣一個階段,其實我覺得不光光是產品做首發,而且是一個品牌故事的首發。

 每一次首發的背後,都是一個創新的故事。很多品牌正是在參與首發的過程中找到新的定位,拓展出新的空間。

 序之品牌創始人 陳序之:尤其是時裝行業,我們是活在“首發經濟”之中。每一次首發,展示新品之後,會有一個直接的反饋,我們從服裝領域拓展到了生活方式,這一切的核心都源於創新。

 “首發經濟”的熱力場,給國內原創品牌生長的氧分,新的政策舉措也為國際品牌落地上海提供了生根發芽的土壤。“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上海傳統梧桐區旁,坐落著全上海最小的保稅倉:張園保稅倉,這也是首座設在商業核心區和文保建築內的保稅倉。

 上海市靜安區商務委副主任 趙蘭天:一年之計在於春,很多品牌其實都開展了全年的活動。

而在另一邊,保稅倉也迎來新的一批貨物。報手續、核種類、做登記,沒過一會兒進口產品就完成了全部入庫流程。通過平板電腦AR掃描,不用打開貨物櫃門就能核准物品資訊。

 上海海關稽查處副處長 舒楊:我們通過在保護建築之內安裝了幾十個遙感器和視頻探頭,實現了整個場所的數位化。

 通過這個有著“黑科技”的保稅倉,縮短通關時間、降低企業產品落地成本,一些國際品牌可以一站式完成展覽、看驗貨、交易等多個步驟。

 上海市靜安區商務委副主任 趙蘭天:能夠讓這些國際品牌的首秀首發首展的產品,能夠更快更便利地來到我們國內的市場和消費者見面。這個其實是由企業端的需求發起的,這種應該說是一個制度方面的創新。

 企業有需求,政策有回應。就在幾天前,上海推出10項舉措支援“首發經濟”,包括試點首發進口消費品檢驗便利化措施、試點首發進口化妝品快速通關模式、優化進口首發新品通關便利“企業服務包”舉措等,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首發經濟”集聚地。

 
 

上海:構建“首發經濟”的產業生態圈

首發聚集人氣,但如何把首發引來的“流量”留下來,讓首發更可持續?在上海,圍繞“首發經濟”,一個不斷進化的“產業生態圈”正在形成中。

位於上海寶山區的中成智谷產業園是由老廠房改造而來,不少創意展覽和活動都在這裡舉辦,這裡還聚集了許多原創傢俱品牌,一個“拼出來”的展廳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看起來並不大的空間內展示了近百個不同品牌的單品。

 中成智谷原創家負責人 郁曉岐:小品牌的單一產品可以跟不同品牌的單一產品組成一個場景,這個品牌哪怕今天只有一件產品都沒關係。通過首發,我們是希望100個品牌的另外一頭去連結100個博主。

 線上種草、線下體驗,這樣的模式讓這個小小展廳成為不少中小品牌新品首發的集中孵化器,哪怕是一張桌子,在這裡都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展示給消費者。眼下,園區里的品牌首店佔比超過80%,為了避免一些中小首店和新品“曇花一現”,這裡給予品牌更多試錯和反覆運算的空間。

 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不同的品牌類型,園區也會給予不同的“加持”,對於擁有穩定客群的品牌,園區更多地會為他們爭取政策支援、打通產學研的鏈條。現在,這家企業就把研發中心也搬到了園區,在展廳里,我們看到咖啡渣製成的椅子、搖搖風鈴就能轉動的投影儀,一系列新研發的產品正在一次次升級中不斷接受市場的檢驗。

 吱音傢俱創始人 楊熙黎:我們越來越關注和珍惜首發的機會,這種長期主義我覺得可能對創新和原創的品牌來說很重要。我覺得在這個園區的生態裡面,大家有時候跨行業的一些不同領域的交流,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靈感。

 首次展出到首次開設門店、首次設立研發中心再到設立企業總部,從“首店”到“首鏈”,上海的平台載體和企業都在努力構建“首發經濟”的全方位生態圈。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 劉敏:我們過去一直講,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我們看到“首發經濟”帶來更多的是我們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在消費市場實現了價值。我們通過“首發經濟”看到背後不僅僅是一場活動,開設一個店,背後是能夠洞察整個產業鏈生態全面的升級,而且這也進一步促進了供與需在更高層面的對接,實現了新的供需平衡。
 
 

“遍地開花”

“首發經濟”帶來無限可能

其實,不僅僅是上海,“首發經濟”也正在全國“遍地開花”。這個春天,當“首發經濟”和多種新業態新模式相互融合,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電助力自行車銷售火爆,AI護具加速升級……越來越多的“首發”科技產品,正讓消費者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在江蘇蘇州高鐵新城的這家科技企業里,一款可以更好服務於中老年群體的膝關節外骨骼產品即將首發上市,研發團隊正在對產品進行優化完善。

 邁寶智慧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林西川:在做關節優化設計,把它做得更小,做得更輕,同時保證它的有效助力效果。通過首發,通過快速反覆運算,把我們更新的產品推向市場。

 當首發與商圈升級碰撞火花,新場景新模式不斷上新。走進重慶渝中區大坪商圈龍湖時代天街,春的氣息撲面而來。

 莫奈花園藝術首展正在這裏舉辦,蝴蝶蘭、鬱金香、繡球等共50個品種的花卉靈動組合,搭配上周邊延伸的花市,讓過往市民不禁停下腳步。為了用好“超級場景”帶來的人氣,商圈持續引進潮流品牌,開設區域首店、旗艦店、全系列產品店,不斷擴大品牌旗艦店集聚規模。

 

當首發嵌入城市更新、文旅煥新,消費新空間加速“進化”。福建廈門海滄區下陳村的上百畝油菜花開得正盛,在花田間,當地首座“鄉村美術館”在這幾天正式落成。當地政府聯合專業團隊,對村內10多間長期廢棄的農房進行統一修繕和功能重塑,現在,美術館里正在展出來自中國、義大利、法國等11位藝術家的40余件作品。

遊客 殷詩瑤:這種自然和藝術的融合給我很大的視覺衝擊。

 改造后的建築群,配合新建的咖啡館、研學工坊等設施,形成集藝術展覽、親子互動、露營體驗於一體的消費新場景。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教授 梁青:這次不僅僅是一個美術館的落成和首次開展,而是以首發場景撬動多元消費的一個嘗試。美術館白天是一個展覽空間,晚上可以變成一種沉浸式的劇場,用好村裡的一些閑置的資產,打造了場景的體驗。
 
 

“首發經濟”的產業鏈條有多長?

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態,“首發經濟”既可以促進消費端擴容提質,又能驅動生產端轉型升級,是激發消費潛能、提振市場活力的重要引擎。從數據中,我們又能發現哪些新變化?

在北京,今年要完成中關村等12個傳統商圈改造升級,新開商業面積達100萬平方米,140個足球場面積將用於吸引更多首發、首秀、首展、首演、首賽活動。

 成都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場首發首展首秀活動,已成為“中西部首店第一城”。而在一些縣域小城,連鎖品牌首店競相湧入,本土特色消費品牌也不斷生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二級研究員 王微:不同的城市都有它獨特的“首發經濟”發展的一些特色或者路徑,對於大型中心城市,特別是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可能包括國際大牌的首發,包括國內知名企業的首發。中小城市要結合自己的產業特色,來培育具有本地特色,具有一定的產業特色的創新品牌。

 一次首發也能帶動一個行業的變革和發展。

小米集團的首款新能源汽車發佈,27分鐘內訂單突破5萬台。新款汽車發佈的背後,可以帶動外形設計、功能配置、新能源電池等全鏈條發展。

 一個流行色的發佈會帶動紡織面料印染、服裝設計,相關配飾設計等產生新變化新趨勢。每一次重量級首發都牽引著背後產業的躍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二級研究員 王微:我們覺得首發的核心特徵是4個方面,就是創新性、引領性、帶動性和集聚性。“首發經濟”是一個創新的檢驗機制,也是一個供求匹配的機制,這個是推動我們國家消費升級,產業創新升級,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總台央視記者 王琰 岳群 劉穎 丁雅妮 楊曜語)

(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