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遊戲、終於思索,或許是一些網路熱梗更有價值的內核
近日,一個名叫“老祖宗回答我”的挑戰火了,引發網友熱議。在這個挑戰里,各路古人藉助AI連番登場,以“現身說法”的形式,為自己的歷史形象辯白,用情緒化的表達發出“靈魂拷問”。
圖據央廣網
這邊,被吐槽寫詩賣慘的杜甫咆哮回應:“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里逃難三年,手機被搶、Wi-Fi全斷,你不emo啊?回答我!你難不難受?”那邊,被吐槽“文人不要當皇帝”的宋徽宗暴躁輸出:“當皇帝是我自己願意的嗎?不是向太后選的嗎?我瘦金體不好看嗎?”
這個形式一下子就火了,還引來無數模仿者。據央廣網報導,不少官方帳號如消防、員警、博物館、文旅也開始參加“回答我”挑戰來科普、宣傳。
這樣的方式在網路爆火並不意外,因為這看上去真的實現了人們的一個“夢想”——穿越過去,和古人真實對話。尤其是古人以暴躁的語氣,說著今天的網路語言,實在太過生動、新穎,被迅速傳播也是自然的。
這得益於現代技術的創造。AI營造了一個虛擬的對話場景,哪怕人們知道是假的,也依然獲得了某種臨場感。而這也不失為一個歷史文化普及的契機,為了製作這種視頻,可能需要相當的文案功底,很多知識點都靠著這些視頻在傳播。
不過,市場反響雖熱烈,這個網路梗或許也難逃過猶不及的反彈,以及新鮮褪去的乏味。比如一些歷史人物的形象較為端莊或是悲情,卻又在暴躁喜劇中登場,會讓人感到不適。目前顯示有2924人參與的一項“關於‘回答我’熱梗,你怎麼看”投票中,有1695人認為“很有趣”,而680人選擇了“惡搞、低俗,不喜歡”,這是投票人數第二多的選項。
可以想像的是,隨著更多類似視頻的生產,厭倦的情緒也可能累積。這符合人的閱讀規律,再有趣的內容,當它鋪天蓋地出現時,難免會有差池,也難免讓人疲憊。
更關鍵的是,這種看似古人說話的模式,其實還是當代思維甚至是網路思維的投射。這種調侃固然有反差感,但也有可能帶來割裂感,圍繞歷史人物平添爭議。所以,當中的遊戲筆墨和歷史記憶還需要把握好分寸,尊重歷史的基調,避免調侃過度,造成情感認知上的衝擊。
當然,歷史文化被現代表達所捕捉,也是其價值的一部分。哪怕有一天這個梗漸漸被人們拋棄,但千變萬化的網路還是會找到新的視角,創造下一個熱點。而這種調侃、解構的玩法,如果能引發深一層的歷史反思和命運共鳴,才是更大的收穫。
就像很多古人“暴躁”的自我辯護,本質上是他們在講述自己的無奈與心酸。這些歷史解說不一定準確,卻也提供了一種思維的啟發:對歷史不妨多一些瞭解之同情。
始於遊戲、終於思索,或許是一些網路熱梗更有價值的內核。在哈哈一笑之餘,對歷史多一層敬意和嚴謹,人們在網路梗中期待的“歷史教育意義”,於此才能得到提煉和沉澱。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