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苗:人形機器人目前在消費領域效能沒想像中好,70%的工作不一定要用“人形”
更新于:2025-03-29 16:52:50

紅星資本局3月29日消息,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接受了多家媒體採訪,他就“我國目前科技生態發展現狀”“如何培養‘小天才’創業者”“未來3-5年人工智慧值得關注的方向”“外界是否高估現階段人形機器人的能力”等話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王田苗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攝

科技生態正在往好的方面迅速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從本意上來理解,首先應該是強化高品質的前沿基礎研究,因為有成果才有轉化的可能;基礎研究最後通向應用的時候,需要產教融合、需要市場和產業的需求拉動。這個過程中,就會涉及到轉化的機制,轉化的人才,以及資金鏈、產業鏈。”

王田苗指出,我們國家在科技領域的生態正在往好的方面迅速發展,“比如強化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強調耐心資本,並且充分發揮國家在軟硬體結合領域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優勢,以及在大力推動培育技術經紀人方面等。”

當前,有不少科技明星企業的創始人,是年輕的高學歷者,他們也被稱為“小天才型創業者”,王田苗認為,這類人是顛覆原有的技術生態和產業生態的創變者。他還提到,在轉化生態中還有一支力量,稱為“高管創業”——這類人有比較好的產業經驗,具有全球商業視野,並且由於他們有企業的管理能力,對產業中長鏈條的資源整合能力非常強。

與“從0到1”的小天才創業不同,高管創業更多的是“從1到10”,因為他們善於把原創成果和產業直接對接。

王田苗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技術成果轉化的機制、政策,從主體轉化環節開始,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等的協同對齊與有力支撐,就顯得愈發重要。

工科院校老師應要有一年企業工作經驗

王田苗強調,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因材施教。如果學生有志於開展技術研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上书架、載入專著和期刊,應該給予激勵;而對於另一部分願意與企業交流合作,願意到社會中實踐的人才,同樣應該鼓勵他們把技術研發的成果上到“貨架”。

王田苗特別指出,作為教育者,如果從事的是關鍵技術和應用的研究,應該更多去聆聽產業和市場的需要,而不是閉門造車在腦子裡想像需求。

要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兩個路徑,首先要推動產業更多地支援高校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究,引領學生投身於關鍵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同時在教學中可以更多地採用“項目制教學”,讓學生真正切實瞭解交叉學科的理論成果如何從樣品轉化為產品,產品又如何服務於客戶,最終成為商品。

“特別希望在工科院校的老師,尤其是博士畢業後進校任教的老師,應該要有一年的企業工作經驗,而不是畢業以後僅憑高水平的論文就留校任教。因為在工科領域,若缺乏企業經驗,反過來去指導小天才創業者,強調與產業的對接時,就容易出現知識、見識以及對願景理解上的偏差。

未來3—5年“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將有望形成系統性變化

王田苗認為,目前人工智慧+機器人產業還都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其技術體系並沒有完全的形成,技術相應的供應鏈標準也沒有形成,各國都在探索之中。

這個行業涉及多學科交叉,首先應該基於工業、商務、消費等場景需求,聚焦高端價值鏈主,打造國家產業創新鏈,從而推進供應鏈的發展以及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

王田苗認為,以具身智慧為代表的高端價值鏈主可能誕生於大模型、數據和算力等領域。此外,也可能在具身智慧相關的核心部件,如感測器、減速器和電機等重要領域誕生。鏈主形成后,產業內應構建相應的公共服務平臺,涵蓋評價、分類測試和中試等環節,推動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快速進入工業、商業、國防和科學實驗等領域。

未來3~5年,我們國家在人工智慧+機器人的領域將有望形成系統性的變化,甚至可能引領世界。

具身智慧走進家庭尚需時日

“具身智慧是一個機械載體。可以是人形、機械臂,也可以是輪式、無人機、無人車,甚至也可以是數控機床,不可否認的是,具身智慧是一個時代的浪潮。”

王田苗認為,實際上目前70%的工作都可以用自動化技術和設備,再加人工智慧的演算法來解決,不一定非強調人形。

他認為,未來十年,人形機器人在整個“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大範疇下,比例可能也就只有10%左右,有些發展快的領域或者特殊領域可能會佔比20%。

“有人認為人形機器人未來5~10年會達到百萬台套或者是500萬台套的量級,我覺得這是從樂觀角度來考慮的。”

王田苗表示,就人形本身來說,它的靈活和運動能力是其首要支撐,但是進入到消費領域,比如看護老人、小孩,或者進入到工廠場景,從事打螺絲裝配等工作,從目前實驗角度來看,即便擁有智慧大腦的人形機器人可能會達到一定的靈活、高效,但從機械操作以及各方面調研和分析來看,特別是雙足人形機器人,其效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操作的效能、安全和成本這三要素,才是衡量一項新技術能否進入產業的重要標準。”

“我們可以將人形機器人理解為一個新物種,它是具身智慧大家庭中的一員。在未來10年,人形機器人將走進工業、特種、危險等場景,經過這些場景的驗證后,才有可能進入家庭提供服務。我們需要以辯證的眼光,認識到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需要時間的驗證。”

對於人們希望的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看護老人,收拾家務,王田苗認為還有相當的距離。“因為具身智慧,更多目的是替代人做危險、單調、重複的工作,或者是去人類很難到達的窄小空間、細分領域甚至外太空。而整個具身智慧的技術形態、理論定義還是分散發展,沒有形成統一標準。”

王田苗認為,軟體是容易統一的,但落到載體卻是多樣化的。一個新物種進入到工業、生活、消費領域后,最重要的首先是降本增效,提高效率是很重要的。從技術體系來講,具身智慧走進家庭還有很長一段路。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肖世清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