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緬甸發生7.9地震,由於地處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緬甸是地震多發國。據聯合國地震風險評估的數據,自1930年緬甸南部城市發生7.3級地震造成至少550人死亡以來,緬甸已多次遭受地震重創。
緬甸這次地震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緬甸近80萬人處於最劇烈的強震區
經濟損失可能高達GDP的70%
緬甸位於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兩板塊之間的邊界被稱為“實皆斷裂帶”(實皆為緬甸城市名)。
“實皆斷裂帶”從北到南呈直線貫穿緬甸,圓圈標記處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
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兼地震專家喬安娜·福爾·沃克等專家描述稱,這是一條長達1200多公里的斷裂帶,從北到南呈直線貫穿緬甸全國,穿過曼德勒和仰光等城市。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1930年至1956年間,“實皆斷裂帶”附近曾發生6次震級在7.0級以上的強震。此次緬甸地震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側向摩擦造成的,這種運動被稱為“走滑斷層”。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構造學專家麗蓓嘉·貝爾博士表示:“這種直線特性使得斷層可能在大範圍內滑動破裂——斷層滑動的面積越大,地震的規模就越大。”
對於緬甸此次地震,倫敦大學學院地震專家比爾·麥圭爾表示:“可能是近四分之三個世紀(75年)以來,整個緬甸內陸經歷的最大地震。”
3月28日,車輛經過緬甸曼德勒的一棟受損建築物
美國地質調查局當地時間3月28日表示,死亡人數可能在1萬至10萬人之間,經濟損失可能高達緬甸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0%。
目前,地震已造成曼德勒建築坍塌、當地老皇宮受損、阿瓦大橋垮塌,首都內比都和前首都仰光也遭受破壞,官方統計全國目前至少144人遇難。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緬甸近80萬人處於最劇烈的強震區,未來幾日死亡人數或大幅上升。
震區上一次地震發生在1956年
此次破壞力堪比2年前土耳其地震
震級代表了震源釋放的能量,每增加1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而真正用於描述破壞性的,叫做烈度。一般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離震中越近,烈度就越大。
而此次地震是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淺源地震。
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地球科學系的伊恩·沃特金森博士表示,淺源地震能量到達地表時損耗較少,破壞力更強,“地震能量在到達地表時沒有被過多消散”。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8日,緬甸曼德勒倒塌的建築物 圖據視覺中國
英國地質調查局名譽研究員羅傑·穆森表示,這次淺源地震破壞力極大,衝擊波從震源傳到地面時尚未消散,建築物受到了全部震動。他補充道:“重要的是不要只關注震中,因為地震波不是從震中向外輻射,而是從整個斷層線向外輻射。”
其他地震活躍區,如美國加州、日本等,有抗震建築規範,然而,此次受災區域的基礎設施抗震能力較弱。
“緬甸的大多數地震活動發生在更西邊,而這次地震卻沿著國家中部發生。”穆森指出,該地區上一次大地震發生在1956年,多年沒有發生大地震,如今的房屋不太可能建得足以承受強震和餘震。
沃特金森表示,近年來,緬甸經歷了“快速城市化”,大量高層建築拔地而起。他認為,此次緬甸地震的破壞力堪比2023年土耳其的7.8地震。
紅星新聞記者 鄧紓怡 綜合央視新聞
編輯 楊珒 責編 鄧旆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