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農村大眾報
返鄉11年,黑豬跑滿山
紮根蒙山深處,大學生返鄉開闢生態養殖路
◥管慶光正在查看黑豬的長勢。 |
如果給你一座荒山,你會用來做什麼?11年前,平邑縣柏林鎮北劉家莊村的返鄉青年管慶光來到蒙山,承包了1500余畝山地,養殖跑山豬。在豬肉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他養殖的原生態跑山豬價格不降反升,平均賣到了68元/斤。
3月14日,山間霧濛濛的,上山的路很陡,一步一滑,格外難走。過去11年,頂風冒雨,這條通往山上豬舍的路,管慶光走了無數遍。
管慶光並不健談,只默默地爬山。“我的豬舍就在那上面!”在山間曲折上行百余米後,管慶光伸出手,指著一處密林說。
2014年,在省城濟南工作的管慶光帶著21頭沂蒙黑豬,扎進了蒙山深處,開啟了生態養殖的路子。那時,他才大學畢業四五年,是村中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從山村裡走出去的大學生,又回到山裡養豬,我是頭一個。”管慶光略帶自嘲地講述他返鄉創業之初的境遇。
“我是到多地調研后,看到了生態養殖良好的市場前景,才做出了這個決定。”管慶光說。意氣風發的他,在起步的三年過得無比艱難,連續的虧損,讓他深感無力,“成品豬賣不出去,就得繼續養著,養得越肥越不好賣。人家都說我是自討苦吃。”
不破不立。管慶光索性從濟南租了輛大巴車,拉著滿車人,來山裡觀景的同時,免費吃豬肉。來的有熟人,也有熟人的朋友,一車又一車,管慶光讓大家親眼看到豬群的生長環境。在山中散養的沂蒙黑豬,品質是他的底氣。
一傳十,十傳百,2018年的中秋和春節,管慶光看到了曙光。兩個節日期間的銷售額,讓他平了賬。2019年,他辭去了工作,拿著手中的全部積蓄,開始全職養豬。
豬舍分佈在主幹道的左右兩側,沿著石壁順勢搭建。拐進主幹道的第一個岔口,視野豁然開朗,三五成群的黑豬,在稍緩的石壁上打盹、拱泥,這僅是一小部分。
“去年賣了多少頭豬?收入多少?”記者問道。
“去年宰殺了1000多頭,純收入超百萬元了。”最近的三五年,管慶光在濟南、臨沂等地,都開設了銷售門店。銷售管道通暢后,他將豬群的規模一點點擴大。如今在他的養殖基地,存欄量最高時達1200余頭。
轉回主幹道後,上行的山路愈發陡峭,記者跟在管慶光身後,一步一步徐徐前進,和他的對話也時斷時續——
“你一年上山多少趟?平時住在山裡嗎?”
“沒數過,但一天至少要跑五六個來回。前幾年住在山裡,這兩年雇了兩個工人,我主要跑銷售。”
“這麼陡的路,賣豬的時候怎麼運下來?”
“得先把山上的豬往下趕,再一隻一隻地裝進運豬車裡,不少費勁。”
走完這一趟,用了半個多小時,記者早已氣喘吁吁,管慶光卻習以為常。歇息時,記者繼續跟他攀談——
“準備把豬群發展到多大的規模?”
“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這裡最多可容納3000頭。”
“你的兩個門店能消化這麼龐大的數量嗎?”
“只要解決了資訊閉塞和管道不暢問題,銷路不用擔心。真正有機的優質豬肉,不光城裡的老百姓需要,農村人也捨得花錢買!現在縣城周邊的銷量也不容小覷。”
天色漸暗,管慶光和工人把南瓜、玉米等打好的穀物粗糧,倒在豬食槽裡,散佈在山石間的黑豬一擁而上。記者趕著在天黑之前下山,而管慶光則一頭扎進石山裡,去搜尋還未趕來吃食的黑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