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桂林日報
一條致富路 一池生態魚 一腔鄉土情
——永福“90後”馮章斌的瑤山“築夢記”
□本報記者李忠波 文/攝
春日的永福縣廣福鄉龍溪村小江屯,青山疊翠,溪水潺潺。沿著蜿蜒的水泥路進村,便能看到48個藍色的陸基養魚池沿著河邊整齊有序地排列著,瑤族青年馮章斌正在捕撈魚。“今天要拉400多斤魚到柳州門店。”他動作俐落,滿臉笑容地說。馮章斌,這個戴著眼鏡的“90後”小夥,用11年時間,從負債修路的“愚公之子”,成長為帶動26人就業的魚生品牌創始人,在瑤山深處蹚出了一條創業致富路。
命運轉折:父子齊心修路
1990年,馮章斌出生於瑤山深處的小江屯。2012年,他大學畢業後順利在南寧入職從事智慧影音工作。當時的馮章斌,憑藉出色工作能力,一個月便轉正,月薪五六千元,令同齡人羨慕不已。馮章斌也在城市裡慢慢紮根。
正當馮章斌的生活慢慢穩定下來時,2014年5月,一通電話改變了馮章斌的人生軌跡。在南寧工作的他,接到了父親黃元峰確診肝癌晚期的電話。醫生告知馮章斌,若積極治療,老人或許能維持3至5年;若治療效果不佳,情況不容樂觀。
在這樣的生死關頭,馮章斌的父親在深思熟慮後卻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將家裡準備給他治病的17萬元積蓄,全部用來修村口一條約4公里長的土路,接通小江屯到外面的公路。
“那時的小江屯,只有一條狹窄泥濘的土路連接外界。每逢雨季,村民出行艱難,農產品運輸更是難上加難,影響了村子的發展。”馮章斌回憶說,當時父親想做有意義的事,“父親深知‘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村子才有發展希望。”雖然父親的決定一開始讓家人難以接受,但是馮章斌明白父親的心願和堅持,他毅然辭去工作,回村與父親一起修路。
修路過程艱難,資金很快見底。父子倆四處籌措,向爺爺借、向奶奶借、向村民借,最終又湊出7萬多元,挖通了這條通村公路。在鄉政府的支援下,4公里長的通村路很快鋪上水泥,山路如銀鏈纏繞瑤山,為小江屯帶來了發展的生機。
養魚創業:歷經挫折仍堅守
路修通后,父親了了一樁心願,安心在家釀酒售賣維持生計。馮章斌看著生病的父親,想著為他滋補身體,又看到村裡山好水好,便萌生了養魚的想法,這樣既能給父親做魚湯,養出的魚或許還能帶來收益。馮章斌的想法得到父親同意。和父親一起修路的這段日子,苦過累過,馮章斌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夢想需要雙手來實現的道理。說干就干,馮章斌在家門前挖魚塘、種草餵魚,養出的魚肉質鮮美,讓父親吃到了鮮美魚湯。然而,2019年5月,病魔還是奪去了父親的生命。
父親去世后,馮章斌把釀酒作為副業,決定專心養魚。2019年,馮章斌貸款10萬元,又東拼西湊10余萬元,將門前魚塘改為陸基養魚基地,建起了16個圓池,並前往廣東向專家學習養魚技術。同年11月,馮章斌買回3000斤草魚,可魚卻陸續死亡。看著魚一天天減少,為減少損失,馮章斌含淚將剩下的2000多斤健康活魚殺掉。馮章斌的岳母心靈手巧,將這2000多斤魚做成了臘魚幹進行零售。由於價格實惠、口感好,臘魚干受到顧客青睞,很快就全部賣光。製作並售賣臘魚干,為馮章斌挽回了2萬元損失。第一次養魚創業雖不算成功,但馮章斌覺得,還不到說失敗的時候。
馮章斌總結經驗,認為從外地學來的技術在本地不適用,他決定自學養魚技術。為此,馮章斌查閱大量資料,向各地有經驗的養殖戶請教,不斷摸索。
自學技術后再次開始養魚,馮章斌購入的第二批魚死亡率明顯降低。很快,馮章斌將16個養魚圓池擴大到48個。馮章斌明白,魚塘的魚放到山裡冷水養,關鍵要做好抗應激反應和篩選好貨源。為此,馮章斌每天穿梭在48個直徑6米的圓池間,仔細監測水質數據,保證溶氧充足、水流夠大。在每天悉心的照料下,馮章斌的魚品質好,很受桂林市區飯店的歡迎。馮章斌很快就打開了銷路。與此同時,“90后”的馮章斌也深諳新時代的流量密碼,他從建魚池起,便一邊幹活一邊拍攝短視頻在網上展示家鄉山水,其中一條視頻閱讀量超百萬。
眼見自己創業走上正軌,馮章斌還來不及欣喜,就遇到了新的問題:受疫情影響市區飯店生意受挫,馮章斌的魚銷售陷入困境。不願輕易言敗的馮章斌決定先穩定技術,於是他一邊摸索養魚方法,一邊在永福縣城賣魚。在此期間,一次偶然機會,改變了他的創業方向。
轉行魚生:化危機為轉機
在永福縣城賣魚時,同鄉一位做餐飲魚生的朋友在品嘗了馮章斌用山泉水養的魚后,認為做魚生市場前景廣闊。馮章斌聽后受到啟發,他意識到單純賣活魚受市場波動影響大,而做成魚生能提升產品附加值、開拓新市場。為此,馮章斌主動拜師學藝,並前往龍勝各族自治縣和橫州市等地參觀學習。
一頭扎進魚生市場後,馮章斌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在熟人的介紹下,馮章斌來到龍勝各族自治縣瓢里鎮,拜訪一位製作酸水的老師傅,特意定製用於龍勝魚生的老壇藠頭酸水。“酸水是龍勝口味魚生的靈魂所在。優質酸水不僅能充分激發魚的鮮美滋味,更能增添香氣。特別是將酸水冰鎮后用來浸泡魚生,入口瞬間,那股酸爽裹挾著魚生的鮮嫩,令人唇齒生津、回味無窮。”馮章斌說,在系統學習後,他回來調整了養殖品種,選擇青竹、刺眼、軍魚、脆肉羅非、草魚這5個適合做魚生的品種。馮章斌還通過觀看網路教學視頻,不斷練習切魚生片的刀工,半年時間切了上萬斤魚,練就了如今快速切出薄如蟬翼魚生片的刀工。
起初,馮章斌做魚生時,就自己拍攝一些日常養魚、切魚生的短視頻發佈到網路上。一開始,只有身邊愛吃魚生的朋友購買。2023年1月,他找來有短視頻拍攝經驗的親戚,幫忙拍攝抓魚和做魚生日常。兩個多月後,馮章斌的魚生生意逐漸火爆,一天最多能接四五十單,銷售額達5000多元。每天從下午兩點多切魚生到晚上八點,即便手酸,他也樂在其中。
2023年4月至8月,魚生生意持續火爆,不少市民專程到永福門店購買。顧客和網友建議馮章斌在桂林市區開店。同年9月,馮章斌在桂林市區開設了一間110平方米的門店,並做起網路直播外賣,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賣出400斤魚生。當時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同一時間段爆單問題,為此,馮章斌通過開展團購解決了這個難題。令馮章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柳州網友從貴州旅遊返回途中,特意在桂林站下車,到馮章斌門店買了5斤魚生才返回柳州,還有鹿寨縣的顧客也常開車來永福購買。2024年11月,馮章斌在柳州市柳北區開設了一家分店。
展望未來:拓展版圖再出發
3月18日傍晚6點,在馮章斌的永福門店內,一片忙碌景象。馮章斌的妻子與工人正專注地殺魚、切魚生片、擺盤、打包,幾位前來購買魚生的顧客在一旁耐心等候。剛從桂林趕回的馮章斌,迅速套上圍裙,加入切魚生的隊伍。
從深山瑤村起步,經過6年不懈奮鬥,如今馮章斌的事業蒸蒸日上,他的運魚車每日往返於永福、桂林、柳州三地,2024年魚生銷售量突破10萬斤。其門店現有員工26人,其中7名是永福返鄉務工人員。小江屯村民馮文斌笑著說道:“以前在廣東打工,現在和老婆一起回來幫老表做魚生,端起了家鄉的‘生態飯碗’。”
目前,馮章斌的魚生業務主要以直播外賣為主。談及未來規劃,他滿懷信心:“下一步,打算在桂林和柳州的門店開設堂食,還計劃到湖南考察,開拓新的市場。”馮章斌立志讓小江泉水魚“游”出廣西、邁向全國。
從“雁歸青年”到“興村頭雁”,馮章斌以一條路啟動沉睡資源,一池魚盤活生態優勢,一腔情凝聚振興力量,在綠水青山間書寫出屬於他的創業篇章。
■記者手記
兩代人 一條路 一池魚
2015年2月,我初次走進瑤山深處的小江屯,彼時入村道路狹窄且泥濘不堪。身患肝癌晚期的馮章斌父親黃元峰躺在椅子上指揮挖掘機修路,只為給村子帶來希望,那一幕令人動容。
10年後再訪,小江屯已大變樣。馮章斌站在陸基養魚池邊,熟練撈魚、打包,自信滿滿。他創立的品牌,已讓他走上致富路。這些年,負債修路的重壓、養魚初期的挫敗接踵而至,可馮章斌靠著不服輸的勁兒,把“生態夢”變為現實。
交談時,馮章斌指著蜿蜒的水泥路,堅定地說要讓父親用命換來的路“活”下去。養魚池邊,布滿了馮章斌辛勤的腳印;案板上,上萬斤魚練就了馮章斌的精湛刀工;短視頻里,馮章斌樸實的笑容盡顯對事業的熱愛。面對父親離世、疫情衝擊、技術難題,馮章斌化危機為轉機。談及未來,他目光熾熱,立志讓小江的魚“游”出廣西,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兩代人,一條路,一池魚。離開小江屯時,藍色魚池上波光粼粼間,我彷彿看到許多像黃元峰、馮章斌一樣的鄉村奮鬥者身影。他們以青春作筆,以鄉土為紙,創新和拼搏為墨,在時代的浪潮中,書寫著鄉村振興最生動的篇章。馮章斌的故事,不單單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無數鄉村青年紮根鄉土、追逐夢想的寫照。這些生動的故事,激勵著更多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讓鄉村煥發無限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