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內心強大、自信的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似乎很敏感、脆弱、自信心不夠。
那如何判斷,他是自卑,還是只是暫時能力不夠呢?
心理學發現,如果孩子不願意做這3種事,說明他骨子裡很自卑。
一:第一件,害怕表現自己
自卑的孩子,他們大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害怕表現自己。
我們想要孩子參加比賽,他卻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我們想要孩子競選班委,他連連擺手,說自己選不上;我們想要孩子組織做某一件事,他說他做不到。
他還特別害怕成為焦點,不敢表現自己,不敢將自己暴露在大眾面前,只想隱藏自己。
若某件事做得好,別人誇他,他會特別不好意思,甚至手足無措、出現窘態:“沒有沒有,都是運氣好。”
因為自卑的孩子,一旦表現自己,就意味著要接受很多人的目光。而一旦知道別人在看他,他就會格外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怕出錯,導致放不開、局促不安、過於緊張、壓力大。
而且,當被大家關注時,他的情緒也很容易被別人帶著走。別人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評論、一個眼神,都可能讓他內心難過很久。
即便他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他注意到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極少數反對的聲音。
甚至很多天后,他還在“回想”那個場景,“回味”受傷的心情,很多天都走不出來,從而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為了避免被談論、被關注,他也就盡量不去表現自己,盡量將自己“隱藏”在人群裡,不被別人注意到。
二:第二件,害怕社交
《自卑與超越》中提到,一個人不敢社交,是源於不自信,他擔心一旦與人拉近距離,身上的弱點就會被人“看穿”,從而令人失望。
自卑的孩子,總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認可、被愛。所以在人際關係里,他盡量與人保持距離。
很多時候,他不是不願意和別人交往,而是不敢。
他害怕別人拒絕他、言語傷害他,或者相處多了,他擔心自己身上的缺點會暴露出來,導致別人不喜歡他、貶低他。
為了避免受傷,他乾脆讓自己宅在家裡、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大敢融入社交關係中。
三:第三件,害怕改變
有些孩子,喜歡冒險,什麼新鮮的事物都想嘗試一下,哪怕結果令人失望也沒關係。
但有些孩子,特別害怕結果不好。所以嘗試了一件事情後,他若覺得還行,就不願再做改變,而每次只選擇這一個。
比如有一次,布谷媽帶一個孩子去吃飯,我問她想吃什麼,她怯怯地說:“我想吃煲仔飯,但要是這家做得不好吃怎麼辦?”
布谷媽笑著說,不好吃就不好吃呗,沒關係,沒吃飽咱們再換一家就是。
自卑的孩子,他特別害怕做選擇,尤其害怕做出選擇后的結果:萬一我點的菜大家都說不好吃怎麼辦?萬一我這樣做,有人不滿意怎麼辦?萬一我做了最後失敗了怎麼辦?
他的能量太弱了,以至於難以承受選擇后的結果。所以,他害怕改變,更喜歡做熟悉的、固定的、不會出錯的事情。
四:做出一點點改變
《自信的覺醒》一書指出,負向的暗示,容易讓人放棄目標;而正向的暗示,則會推動人積極行動。
很多時候,孩子自卑,是因為他進入了負向的暗示中:萬一我沒有通過怎麼辦?萬一別人笑話我怎麼辦?萬一我出錯怎麼辦?
習慣性被消極、負面的的看法和情緒影響,孩子就會越來越退縮,越來越自卑。
當我們看到孩子陷入負向暗示中時,不妨多用正向的暗示幫他走出來,讓他明白,其實自己沒有那麼差,即便做不好也沒有關係。
我們可以用正向暗示的2個法則,增強自信的心理暗示。
①重複性法則
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廣告,非常魔性,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播放它的廣告詞。甚至別人說上一句,你立馬就能接下一句。
它通過不斷重複播放,讓你大腦能產生自動反應,而當你需要的時候,你真的會優先選擇它。
這就是重複的效果,它能暗示你的大腦去接受它、相信它。
所以,面對自卑的孩子,我們不妨每天重複去肯定他“你上一次就完成了,你是有能力做到的”、“你堅持把演講講完了,真的很厲害”、“你剛主動結交了新朋友,那自信的樣子真讓人喜歡”......
不斷地欣賞他、肯定他、鼓勵他,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就慢慢改變了,變成了那個充滿自信的陽光模樣。
②聯繫性法則
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讓他舒服的東西,如他的手錶或者能隨身攜帶的小飾品。
當他每次進行正向的自我暗示時,不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觸摸這個物品。
比如上台發言前緊張,那就順時針觸摸手錶,一邊觸摸一邊暗示自己:“放鬆,放輕鬆,沒關係的,我可以做到。”
每次都這樣做,慢慢的,孩子就會將“放鬆”、“我可以”等正向暗示,與觸摸手錶聯繫起來。
以後他再遇到負向情緒時,這個能讓它產生正向、積極情緒的物品,就能及時提醒他,並且給予激勵和勇氣。
有了重複地正向暗示,並且有與正向暗示相關連的物品及時提醒,他就能慢慢獲得自我能量,並且避免陷入慌亂中無法走出來。
骨子裡自卑的孩子,一般不願意做以上3件事,你見過這樣的孩子嗎?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