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我們耳熟能詳的行銷方式可能從一開始就存在誤區?本篇文章將揭示品牌行銷中最常見的認知陷阱,給大家提供全新的視角和策略。
在商業的江湖中,品牌與行銷這對概念常常被人們捆綁在一起,但這其實是個誤區。從戰略層面來看,它們各自承擔著截然不同的使命。
品牌的核心在於構建品牌資產,這資產的關鍵是有效的品牌認知。而營銷的目標是營造銷售勢能,即在特定時期內激發大量消費者採取行動,這些行動最終都直指交易,比如進店、搜索、諮詢等。這是有效認知與有效行動的區分,也是品牌與行銷各自肩負的責任。
先聊聊品牌。行業里有個普遍的誤解,認為被廣告觸達過的人群就是品牌認知人群,這其實是大錯特錯。舉個例子,你每天上班都能遇見公司的保潔阿姨,每次見到她都會點頭微笑,但你知道她的名字嗎?顯然不知道。
這說明多次觸達並不等於有效認知。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僅靠7、8次觸達就想讓消費者記住你的品牌,未免太過自信。
那麼,如何積累有效的品牌認知呢?我有個公式:記憶點+安靜+重複。為什麼要建立有效的品牌認知?因為它能解決兩個問題:肌肉記憶和價值認同。
當你被問到是否要做品牌時,只需思考:如果想讓產品賣得更貴、賣出高客單,或者在激烈的紅海競爭中建立護城河,那只能選擇建設品牌。
原因很簡單:讓消費者在眾多無明顯差異的產品或服務中優先選擇我們,最好是條件反射般地選擇,並且能脫口而出我們的關鍵功能和優勢。
為了賣出高客單價,我們需要讓消費者認識到產品的價值,讓他們下意識地高看一眼。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我們為什麼會高看某些人一眼?要麼是氣質出眾,要麼是領域大V,要麼是擁有極高的專業度和財富。
同樣,品牌也需要將這些特質轉化為消費者可感知的外在元素,構建價值認同。否則,消費者無法知曉這些內在品質和無形價值。
在行業內,很多行銷人常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衡量品牌的效果?
其實,對應品牌認知的衡量,指標是很簡單,就是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佔有率,或者是高客單價產品的絕對銷售值。
有人會質疑:品牌資產真的需要與高客單價產品的銷量直接挂鉤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很多品牌用心做視頻廣告、內容輸出,目的就是讓消費者更喜歡、更認同品牌的價值主張,從而更願意使用和購買產品,甚至願意付出更多金錢和時間。
但如果消費者只被廣告情節打動,卻記不住品牌,那顯然沒達成目標。因此,用市場佔有率或高客單價產品的絕對銷售來考核,是對品牌人真正貢獻價值的有力考量。
也有人會說,這是長期指標,不是短期內能達成的。所以,我建議至少按季度查看。我們必須明白,有效的品牌認知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積累的,它是為了未來的發展,逐漸聚焦有用的東西。
再來看行銷。營銷的意義在於營造銷售勢能,激發足夠多的消費者行動,這些行動最終都指向成交。行動分為兩種:有認知行動和無認知行動。有認知行動是基於對品牌的瞭解而產生的;而無認知行動,比如看到一個短視頻或一篇種草文,就忍不住下單,像在某音、某手、某多多這些平臺上,很多白牌商品就靠這種方式賣得很好,這說明並非一定要有認知才能激發行動。有認知和無認知行動代表著不同的成本。基於品牌認知的行動,一部分靠有需求的消費者主動定位產品時產生自發聯想,或者在看到競品後反向選擇自己認知的品牌。當然,大多數情況下,前期需要投入成本。
而無認知行動,絕大多數靠付費流推動。前期ROI跑得順可以賺錢,但隨著競爭加劇,後期要付出更多費用來搶流量。
那麼,如何刺激有效行動呢?手段其實豐富,產品、價格、管道和推廣都有很多工具和方法。我後面會和大家詳細介紹,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給我點個關注哦!
簡單按業務階段分,從0~1的關鍵是篩選出願意承擔風險和付出行動的人;1~10的關鍵是從人群或產品上找到跨越鴻溝的辦法,比如降低門檻或打開窗戶;10~100則是建立精細化的行銷管理體系。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品牌和行銷有了全新的理解。儘管它們有交叉,但從本質目的來看,確實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效益。如果混為一談,無論是路徑規劃還是結果衡量,都會陷入迷惑。
最後,我想談談營銷和銷售。這兩者也很容易被混淆,但目標完全不同。銷售追求成交最大化,要高ROI。而行銷更多關注有效行動,不一定是成交。
為什麼行銷不能用ROI考核?因為銷售是渠道邏輯,反映的是渠道的轉化率;而市場營銷活動是多管道配合,難以分割。如果非要用ROI考核,很難衡量營銷活動之間的化學反應,容易導致短視和狹窄的視角。
本文由 @在下卓一航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