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董童
“假一賠十”的承諾,你相信嗎?許多消費者在電商平臺或直播間選購商品時,會受到商家“假一賠十”承諾的影響,從而增加對該商品的信任度。可現實果真如此麼?
前不久,有網友在人民網“人民投訴”平臺留言反映,在某電商平臺三家店鋪買的卡游品牌卡片均疑似為低端仿品,聯繫平臺客服要求按照商家銷售頁面標註“假一賠十”。客服反饋消費者提供的照片證據不足以判斷真假,僅支援退貨退款。令人更惱火的是,該網友反饋銷售卡片的商家已下架相關連結,更改其他鏈接繼續銷售。
網友通過人民網“人民投訴”反映某電商平臺商家銷售的卡游品牌哪吒斗天包卡片高度疑似假冒偽劣產品,商家銷售頁面卻打出“假一賠十”的醒目標語。(圖片來自“人民投訴”使用者)
“還需要我墊付郵費。退貨之後假冒商品要是被二次銷售繼續坑害消費者怎麼辦?”該網友不滿地說,“三盒卡片防偽碼均為一個數字明顯是造假,平臺又如何判斷我證據不足?我作為個人買家又不可能讓卡游公司給我出具證明。”
該網友的遭遇並不是個例。在“人民投訴”上,涉“假一賠十”相關糾紛就有近百條。消費者因商家承諾放心下單,事後維權,商家及平臺卻以各種藉口拒絕十倍賠付。
“假一賠十”未兌現,商家及平台違法么?
“商家自行標註‘假一賠十’,屬於合同約定的一部分,適用於所有商品品類。”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律師蘆雲在接受“人民投訴”記者採訪時指出,若商家未兌現承諾,可能涉及多重法律責任,“若宣傳時明知無法履行,或故意設置苛刻條件(如要求消費者提供非必要鑒定報告),可能構成《廣告法》中的虛假宣傳,面臨行政處罰;若消費者能證明商家存在欺詐故意,還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張‘退一賠三’,最低賠償500元。”
針對直播購物中的責任劃分,蘆雲表示,電商平臺對商家承諾有“底線審查義務”:“商家承諾不得低於法定標準,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退一賠三’,若商家自行承諾‘退一賠十’,平臺無需事前審核,但需監督履行情況。若平臺自身承諾‘先行賠付’,則必須兌現。”
針對直播主播和MCN機構的責任則需視具體行為而定。蘆雲解釋,若主播在直播中誇大宣傳、隱瞞假貨風險,或MCN機構與商家惡意串通,可能承擔連帶責任;若僅是職務行為,則由商家承擔主要責任。
消費者如何高效索賠維權?
“假一賠十”本質上是商家自行作出的合同承諾,對消費者選擇商品具有直接影響。然而,正因為它是商家的自行行為,具體執行標準和範圍往往由商家自行設定,這就導致消費者在維權時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蘆雲指出,消費者維權首先需證明商家存在相關承諾。網頁截圖、聊天記錄、商品詳情頁宣傳等電子化載體,都可作為有效證據,關鍵是要及時固定,避免商家事後刪除頁面。
對於消費者如何證明“商品是假貨”,蘆雲表示,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消費者需提供初步證據,例如商品包裝粗糙、防偽碼查詢異常、與正品存在明顯差異等。若涉及需要專業鑒定的商品,消費者可能面臨“鑒定機構不受理個人委託”“檢測費用高”等問題。對此,法律對部分商品設置了“舉證責任倒置”規則。
蘆雲解釋:“比如汽車、家電等耐用品,在購買6個月內出現質量問題,法律規定由商家證明產品合格,消費者無需自行舉證,這減輕了維權負擔。”至於鑒定費用,通常由申請方先行墊付,最終由責任方承擔。
與此同時,蘆雲以代理的相關案例說明司法實踐中的複雜性。消費者因產品溯源碼異常、使用體驗不同主張“假一賠十”,但法院最終僅支援退貨,未認定欺詐。“這提示消費者,僅憑主觀感受難以認定假貨,需盡可能收集客觀證據,如正規管道的正品對比、官方防偽查詢結果等。”建議消費者留存直播錄像、商品連結等,便於追溯責任主體。
遭遇商家拖延拒賠該怎麼辦?
當消費者遭遇商家拖延或拒賠的情況,蘆雲給出“五步”維權路徑建議——
協商和解:第一時間與商家溝通,明確訴求並保留聊天記錄;平台投訴:通過電商平臺客服管道申訴,部分平台設有 “綠色通道”或“消費糾紛調解機制”;行政投訴:撥打 12315、12345 熱線,或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借助行政力量施壓;消協調解: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行業協會介入,推動雙方達成一致;司法途徑:若金額較大或協商無果,可向法院起訴,或申請仲裁(需提前約定仲裁條款)。
“小額糾紛可優先通過平臺和行政渠道解決,高效便捷;大額糾紛建議諮詢律師,完善證據鏈后訴訟。”她特別提醒,消費者網購時應養成“三保留”習慣,即保留宣傳頁面、保留交易記錄、保留商品實物,為後續維權奠定基礎。
電商假貨治理需多方合力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方便了消費者的同時,一定程度也讓假貨找到了滋生的溫床。受訪專家坦言,要根治“假貨”頑疾需要多方協同發力。
電商平臺應加強資質審核,企業商家主動提升承諾。建議平臺對入駐商家的經營資質、過往投訴記錄動態監管,對多次違規商家採取清退措施。鼓勵頭部商家推出高於法定標準的售後保障,如“先行賠付”“假一賠十快速通道”,樹立行業標杆。
監管部門強化懲戒,司法實踐明確標準。對虛假宣傳、銷售假貨的商家加大罰款、信用懲戒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通過典型案例指導,統一“假貨”認定標準和舉證責任分配,降低消費者維權門檻。
“‘假一賠十’不應成為行銷噱頭,而應是商家誠信經營的底線。”蘆雲強調,隨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的完善,以及“支援起訴”“公益訴訟”等司法手段的應用,消費者維權的制度保障正在不斷加強。“遇到糾紛不要怕,善用維權工具、保留關鍵證據,才能讓‘假一賠十’從口號變為現實”。
·人民直擊丨加力擴圍,以舊換新如何更舒心?
·別讓寵物消費“開心”變“傷心”
· 機票代理亂象調查 平台監管漏洞何時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