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子
圖為潘絜茲中國畫《石窟藝術的創造者》。
身著曳地羅衣,她們仿若從千年壁畫中走出——這不是人工智慧合成的影像,而是日前在中國美術館“絲路歌韻:敦煌舞樂服飾展示專場”上演的一幕。作為“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的延伸內容,二者相映生輝,各地觀眾摩肩接踵。那一刻,傳統不是凝固於歷史圖像的瑰寶,而是至今仍能回應現實的精神力量。
傳統如何被看見?在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整體構想中,“墨韻文脈”這場始於2023年的策展實踐,應該以新的敘事方式回應這一時代課題。在他看來,“墨韻”,不僅是技法之道,還是一種通過書寫、繪畫、造像等方式表達精神的能力;而“文脈”,也不僅是歷史的積澱,更關乎今天我們如何在觀看中理解傳統、認知自身。因此,從首展“八大山人、石濤與20世紀以來中國寫意藝術展”,到正在展出的“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系列展覽不是單純地展示傳統藝術珍品,而是逐步挖掘出“寫意”“書寫”等連接墨韻與文脈、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核心意義的關鍵詞,通過“美術館+博物館”“文物+藝術品”的協同創新,讓不同時空的作品展開對話,重新梳理和激活中華美學的深層邏輯。
從馬家窯彩陶的刻劃符號,到漢代簡牘的日用書寫,再到《淳化閣帖》凝練的帖學法度,“書刻同輝”緩緩展開文字書寫的演進之路和內在精神;從放馬灘木板地圖的空間營造,到畫像磚和彩陶中民間故事的簡筆描繪,再到敦煌壁畫的恢巨集刻畫,“繪塑同光”生動展現中國圖像造型藝術在不斷融合創新中鑄就的美學精神……“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以兩大板塊重新梳理文脈傳承,為中國藝術守正創新提供滋養。
清晰的展陳結構與作品之間的互文關係,更引導著觀眾“讀懂”藝術。壁畫線描稿與成品並置展示,揭示圖像的生成過程;《淳化閣帖》與敦煌寫經、漢代簡牘並列呈現,讓書法藝術展開跨時空對話;經由3D投影放大的唐代菩薩立像,使觀眾直觀感受大唐精神氣象……多元視角搭建起溝通古今的藝術橋樑。
展覽預約幾乎天天觸達上限的參觀熱度提醒我們,大眾對文化的需求不只是“有展可看”,更在於“看有所思、看有所獲”。如何讓展覽真正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大眾與文化的有效方式?已持續7場的“墨韻文脈”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新範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