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超強地震導致地面移動20英尺 衛星捕捉到了這一切
更新于:2025-04-16 07:19:26

緬甸曼德勒附近發生 7.7 級大地震,並伴隨強烈餘震,震中遠至曼谷的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均遭到震動和破壞。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歐洲航太局(ESA)的衛星圖像顯示,由於沿實皆斷層的走滑運動,地面發生了超過6米的劇烈移動。科學家認為,此次地震可能是一次罕見的“超剪切”事件——破裂速度超過地震波,這或許解釋了此次大範圍破壞的成因。

2025年3月28日當地時間下午12:50左右,緬甸曼德勒附近發生裡氏7.7級強烈地震。僅僅12分鐘後,第二場裡氏6.7地震襲擊了該地以南約31公里(19英里)處。

兩次地震均起源於實皆斷層沿線地下約10公里(6英里)處。強烈的震動導致震中附近建築物大面積受損,遠至東南方向近1000公里(600英里)外的泰國曼谷均有震感。

為了更好地理解地表運動,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 JPL ) 的科學家們利用雷達和光學衛星數據進行了分析。他們的分析顯示,地貌發生了劇烈變化,斷層沿線的一些區域向相反方向移動了超過 3 米(10 英尺),在某些地方累計位移超過 6 米(近 20 英尺)。在下圖中,紅色圖元表示向北運動,藍色圖元表示向南運動。

該地圖基於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先進快速成像和分析(ARIA) 團隊和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實驗室的數據,該團隊開發了最先進的變形測量、變化檢測方法和物理模型,用於災害科學和回應。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採用了像素追蹤法來揭示緬甸地震中地面的移動程度,這是有記錄以來此類地震中最大的地表斷裂之一。

ARIA 團隊利用歐洲航太局哥白尼哨兵-1A 和哨兵-2B/C 衛星獲取的雷達和光學數據。哨兵-1A 使用合成孔徑雷達(SAR) 通過微波脈衝對地表進行成像,而哨兵-2 衛星則通過機載多光譜感測器獲取光學數據。利用這三顆衛星的數據,ARIA 團隊通過追蹤地震前後圖像之間的圖元偏移,計算出了地震破裂區內水準地面運動的估計值。

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建立的模型表明,此次地震很可能是由南北走向的實皆斷層(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的走滑運動引起的。圖像中的數據證實了沿斷層發生的右旋走滑運動,並有助於限制模型對斷層破裂範圍和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的估計。

該地區地震活動頻繁,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自1900年以來,在3月28日地震發生地周圍約250公里(150英里)的範圍內,共發生過六次7級以上地震。根據部分數據顯示,3月28日地震引發的地表破裂長度估計為550公里(342英里)。破裂帶從曼德勒北部延伸至緬甸首都內比都南部,是有記錄以來最長的走滑斷層引發的地表破裂之一。

其他科學家對此次斷裂的初步分析發現,它不僅持續時間特別長,而且速度也異常快,這表明它可能是一場罕見的“超剪切”地震。在這類地震中,斷層上的滑動速度比其產生的地震波更快,從而導致地震能量在斷裂前集中。這種效應可能會加劇地震的破壞力,或許也是近期地震在遠離震中的地方造成如此巨大破壞的原因之一。

美國宇航局地球觀測站地圖由米查拉·加裡森(Michala Garrison)繪製,使用了美國宇航局/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JPL)ARIA團隊提供的數據。該地圖基於歐洲航太局提供的哨兵-1A和哨兵-2B/C數據,並由ARIA團隊成員羅伯特·津克(Robert Zinke)和科爾·斯皮德(Cole Speed,JPL)處理。故事由安德魯·王(JPL)和琳賽·多爾曼(Lindsey Doermann)撰寫。科學審核由格蕾絲·巴托(Grace Bato)和埃裡克·菲爾丁(JPL)撰寫。

編譯自/ScitechDaily

酒樓招牌融合菜
酒樓招牌融合菜
2025-04-14 19: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