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當下的力量》,為你焦慮的生活補滿能量
更新于:2025-04-15 23:56:52

你是不是總覺得,自己過得不快樂? 有工作的時候,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跟同事、上司相處的壓力而焦慮; 沒工作的時候,又會擔心自己沒有收入,為未來發展不好而苦惱。 沒談戀愛、沒結婚的時候,常常擔憂自己會孤獨終老; 結了婚以後,又為操心一家人的瑣事而煩躁…… 無休無止的焦慮和痛苦,已經成為大多數人逃不過的精神苦役。 但心靈導師埃克哈特·托利說:人的不幸和恐懼,其實都是大腦製造出來的。 是你的大腦在思考你的過去,擔憂你的未來,將你困在原地無法動彈。 換句話說,一個人之所以痛苦,是沒有能活在當下。

而在《當下的力量》中,托利依據自身經歷和深入研究,總結了進入當下的秘訣。

這本書被讀者奉為曠世之作,20年蟬聯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曾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暢銷全球500多萬冊。

讀過《當下的力量》,你會領悟焦慮和痛苦的根源,獲得內在的智慧與真正的喜悅。

01

  • 痛苦的本質,源於沒有活在當下。

在書裡,作者提到一個概念叫“痛苦之身”。

你所體會的每一次情緒痛苦,都會在你體內殘存一部分,並與你過去所遭受的痛苦合併。

這種積累起來的痛苦是一個消極的能量場,佔據著你的身體和大腦。

此時,你的身心都被痛苦所包裹,沉浸於過往的傷痛,或陷入對未來的恐懼。

在痛苦之身的控制下,人就會活成大腦的奴隸,被思維投射出的苦難所困,卻又無法逃離。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賈森的商人,接連遭遇了一系列麻煩事:

他的公司被控告違反了相關商業法律,妻子患病住進了醫院,而他唯一的兒子也隨部隊奔赴戰場,隨時都有可能喪命。

那段時間,他滿腦子都在想“公司是不是要倒閉了”“萬一妻子治不好怎麼辦”“當初真應該阻止兒子參軍”……

焦慮不安的他,每天吃不下也睡不著,很快就開始大量脫髮,視力也急劇下降。

短短十幾天過去,他彷彿突然老了10歲,整個人變得無比滄桑。

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他震驚不已,決定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他將煩惱一條一條地寫在紙上,並重新審視它們:

戰爭雖然正在進行,可是兒子目前安然無恙,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妻子及時接受了治療,病情沒有惡化的跡象,康復的概率也在一半以上。

公司遭受起訴的理由並不充分,經過律師的辯護,已消除被取締的危險,頂多罰一點款。

其實,一切都沒有那麼糟糕,是他的思維,下意識地將最壞的可能當成了現實。

他說:“我跟自己的大腦打了一仗,把自己的影子視作可怕的敵人,甚至差點被打敗。”

他不再憂心忡忡,而是從容應對官司、陪妻子治病,定期和兒子聯繫,沒過多久,生活就恢復了正常。

大多數人的痛苦,並不一定是真實的,而是過度思慮製造的幻覺。

有時候為已經發生的事情糾結,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為什麼不能考慮得更全面;

有時候又會為尚未到來的事情擔憂,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或者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

書中指出: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時間和大腦來生活,但是,當它們控制了我們的生活時,痛苦和悲哀就產生了。

也就是說,不是生活折磨了你,而是你的思維不肯放過自己。

思維如同一條狂奔的河,一次次帶你逃避現實,遊離於過去和未來的假像。

一旦沉溺其中,忘記當下,你便會在浮沉間不斷消耗能量,直至精疲力竭,被急流徹底淹沒。

02

  • 生活變好,從過好每個當下開始。

書中,作者談到自己的經歷。

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他,本該前程似錦,卻長期生活在焦慮不安的狀態中。

他不是擔心發生不好的事情,就是質疑自己不夠優秀,深深厭惡圍繞在自己周遭的一切。

這些想法使他心情低落,狀態消沉,精神一天天地萎靡下去。

過完29歲生日後,他終於無法再忍受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自殺衝動。

可距離死亡一步之遙時,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自己腦子裡的負面想法,一定是真實的嗎?

冒出這個念頭的同時,他的大腦變得一片空白,隨後沉沉地進入睡夢中。

停止無窮無盡的思考後,他多年來難得睡了一次好覺。

從那以後,他的注意力從內在的思維,逐漸轉向了外界的事物。

起初,他仔細觀察自己居住的房子,以及家裡的每一件物品。

緊接著,他走出家門,一邊散步,一邊打量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

他還常常坐在公園長凳上,腦子裡什麼也不想,只是靜靜看著行人、鳥兒和花草樹木。

當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個具體的當下後,他終於找到了內心的寧靜與從容。

他將這種感覺,稱為“臨在”

即有意識地安於當下,而不是讓思維飄向其他不相關的事物。

專注於此刻,把握住今天,只要你不浪費每一寸時光,命運自然也不會辜負你。

想起作家蔡瀾的故事。

步入晚年時,他發現從事幾十年的影視行業,並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

他為此感到悔恨不已,一度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中,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直到某一天,他頓悟人生苦短,快樂過也是一天,憂愁過也是一天。

於是,他不再被千愁萬緒所困,試著只在意當下的時刻。

吃飯的時候,就靜下心來品嘗美食;睡覺之前,腦子裡不再胡思亂想。

無事可做時,他也賞賞花草,看看風景,或找本書來讀一讀。

漸漸地,他不僅煩惱全消,還成為美食作家,開設個人品牌,日子越過越開心。

《當下的力量》中說: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在過去,也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在未來,所有的事情只發生在當下。

生活中,有太多人習慣用過去的失誤懲罰自己,為縹緲的未來勞心傷神,將遭遇的不幸無限放大……

可事實上,你永遠回不到過去,也預測不了未來,唯有當下時刻是你能擁有的一切。

所以,人最好的活法,就是要做什麼就只做什麼,活在今天就只享受今天。

認真吃飯,踏實睡覺,專心做事,沉浸式地跟這個世界融為一體。

專注當下的真實,順其自然地生活,從思維里誕生的苦痛便會不攻自破。

03

  • 活出當下的力量,才能提升生命的能量。

作者擺脫抑鬱狀態后,有兩年的時間沒有工作,也鮮少與人交際。

可他的內心,始終沒有焦慮不安,反倒時刻充盈著滿足與喜悅。

這正是他在書中所提到的一種境界——“未顯化狀態”。

當你將內在身體作為清晰的單一能量場時,你會感受到包容一切的臨在感。

此時,你會忘記時間的流逝,忘記大腦的思緒,從享受當下的寧靜中獲得能量。

那麼我們該如何進入未顯化狀態,活出當下的力量,提升內在的能量呢?

書中,作者提出了如下建議:

1. 觀察內在,走出思維認同。

作者認為:時常感到痛苦的人,其實是從痛苦中創造了一個不幸的自我,並且認定這個幻覺就是自己。

《十分鐘冥想》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安迪因目睹朋友遭遇車禍的全程,陷入了嚴重的抑鬱之中。

不斷在腦海中閃現的車禍情景,令他終日痛苦不堪。

他自責沒有救下朋友,也害怕再度經歷同樣的意外。

直到接觸冥想後,他悟出:人的許多痛苦,不是來自現實的經歷,而是由大腦營造出來的。

他開始有意識地通過冥想訓練大腦,遮罩大腦中吵鬧的雜音和對過去的回想。

當他不再認同腦海中的負面思維後,很快就治癒了內心的傷痛。

人所感受到的精神痛苦,往往是大腦傳達出來的。

如果以旁觀者的身份,重新審視所謂的苦難,你會發現一切都是思維的騙局。

從現在起,學會觀察和分析各種情緒的來源,避免被思維牽著鼻子走。

一旦你不再完全認同大腦中的聲音,就能從負面思緒中徹底解放出來。

2. 放下執念,擺脫心理時間。

在書中,作者將時間分為“鐘錶時間”和“心理時間”。

鐘錶時間,就是在你生活的實際事務上利用時間,解決完事務後又會回到當下的狀態。

心理時間,則是認同過去,並且持續地、強迫性地投射到未來的一種狀態。

如果始終關注著“心理時間”,不管當下的時間怎麼流逝,你要麼依然活在過去,要麼盲目幻想未來。

可過去和未來,都是由一個接一個的當下所組成。

你只有把眼前的一分一秒過好了,過去才不留遺憾,未來也才更加順遂。

樊登談過自己的一個習慣:他每天早上洗漱時,都會端詳鏡子旁邊貼著的“此刻”二字。

一來反思昨天,有沒有心無旁騖地工作?;二來警告自己,今天不要胡思亂想。

一個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為沉浸在執念與幻想裡,過著不現實的生活。

把目光集中於當下,將自己紮根於日常,生命才能從你最真實的感受中汲取力量。

當你的心思和行動都落在“此刻”,所有的焦慮、擔心、迷茫都會一掃而空。

3. 利用感官,快速集中注意力。

豆瓣網友@小氯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當大腦亂糟糟時,她會做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伸開手。

然後,閉上眼睛,揮一揮這隻展開的手,感受風在指縫間的流動。

當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上,人的心便自然而然地靜下來了。

《當下的力量》中,作者也提到了類似的方法:

越是感到焦慮不安時,越要充分利用你的感官。

比如站在原處,環顧四周,觀察一些光線、形狀、顏色等。

觸摸一些東西,餐桌、椅子、喝水的杯子等,一一確認它們的存在。

觀察自己呼吸的節奏,感受空氣的流入流出,以及湧動在自己體內的生命能量。

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接受萬物的本真面目,深深地進入當下。

如此,你就能擺脫時間和意象的錯亂,將能量集中在真正要緊的事情上。

4. 臣服當下,消解負面情緒。

書中有句話說:“通過向當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所謂的臣服,並非屈服於環境,而是與之坦然共處。

作家畢淑敏17歲時,被安排到阿裡高原部隊任醫務人員。

茫茫冰川雪地、艱苦的生活環境,令年輕的她陷入了莫大的恐慌與焦慮中。

但她冷靜下來一琢磨:既然事實已無法改變,不如從容度過每一天。

她沒有胡思亂想,怨天尤人,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讀書、瞭解周邊環境。

不知不覺間,她熬過十一年,在醫學上取得了突破,還從這段經歷中獲得了大量寫作靈感。

人的痛苦,往往源於對糟糕現狀的逃避,和對自身無力的抗拒。

這種根植於內在的痛苦,如同野獸般兇猛,你僅憑橫衝直撞毫無勝算。

先臣服於痛苦,方能有機會找到破綻,進而真正馴服它。

在這本書的結尾,作者提到:

沒有人會選擇失常、痛苦、衝突,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你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消除過去,沒有足夠的光亮來驅散黑暗。

而建立內在力量的最佳途徑,就是停止回憶過去,放棄設想未來,僅僅專注於當下。

很贊同王陽明的一句話:過去事,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我們這一生,經歷的痛苦、承受的煎熬,大多數都是自找的;

害怕的挫折、憂慮的困難,也往往只是不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