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上新河南丨AI打造交通“綠波帶”
更新于:2025-04-15 10:34:29

郭北晨

■開欄的話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寬。與此同時,一場以智提質的變革正在中原大地上演。即日起,本報推出“AI上新河南”主題策劃,讓記者帶您共同見證這片古老土地如何在AI浪潮中煥發新生機。

4月13日,機場高速鄭州南站車輛川流不息,卻井然有序。

作為全省通行量最大的高速公路收費站,鄭州南站28條車道平均每天通行車輛10萬輛以上。面對如此大的通行量,如何做到忙而不亂?

“我們將ETC出入口交易提前到主線進行,通過智慧系統對交易異常車輛提前判別並提醒,正常ETC車輛在進入收費廣場前就能預交易,最終實現秒通行。”鄭州南站站長林向陽介紹。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過堵車的煩惱。“交通擁堵的核心癥結並非車流量,而在於車速慢。”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雲計算技術專家王堅的一句話,引發人們對現代交通管理的深思。

而科技與交通的融合,正讓出行變得更加便捷。

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AI)等新技術支撐下,河南近年來治堵新辦法層出不窮,如讓信號燈“思考”、為道路植入“感知神經”、用智慧手段實現多路口綠波通行等。

今年春運期間,河南交投集團在京港澳高速開展首場“數位化治堵”實戰,通過實時監測車流數據,精準分析交通變化規律,在試點路段日均車流量增長8%的同時,擁堵總時長下降了40%、平均擁堵長度縮短了68%。

如今,河南交投集團已在連霍高速、京港澳高速等1589公里長的路段全面啟動了智慧高速建設,專案全面落地后,預計每年可為社會節約通行時間20%左右,降低事故率15%以上。

“相較於高速公路通行,城市交通更是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需要多方協同、長期投入才能突破瓶頸。”河南城建學院計算機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趙軍民說。

為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化水準,河南城建學院智慧交通大數據發展創新實驗室正組織開展“AI驅動的城市交通優化方案”研究,致力於解決交通流量預測不足、信號燈控制缺乏智慧化、交通事件回應滯後等難題。

“大家肯定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另一個方向沒車,可自己卻要一直等著紅燈變綠。”趙軍民說,今後AI技術將為更多信號燈賦予智慧,即時收集交通流量數據,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紅綠燈時長。此外,在交通事故處理中,AI技術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事故並通知救援部門,進一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AI+交通”為智慧出行帶來了無限可能,但也同樣面臨著“成長煩惱”。

“長期以來,交通數據分散在各有關部門和企業手中,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存在‘孤島效應’。”河南城建學院物聯網工程系主任史春雷建議,應建立統一數據交換標準和平臺,推動交通數據互聯互通,實現智慧交通管理一體化和協同化。

目前,“AI+交通”正進入從技術研發向應用實踐、從試點測試向示範運行、從“點”“線”向“面”推廣的關鍵階段,“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願景將加速成為現實。

堅硬的山群
堅硬的山群
2025-04-09 08:14:12
生態吾家
生態吾家
2025-04-09 08:14:16
建築師的空間
建築師的空間
2025-04-09 08:28:58
中超激戰
中超激戰
2025-04-09 09:25:50
中國隊獲第四名
中國隊獲第四名
2025-04-09 09: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