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鸝
消費者花更高的價錢,本以為能買到品質更好的產品,卻被假洋品牌套路了。
比如,國內多個電商平台熱賣的“日本千壽低糖電飯煲”,在日本鮮有銷售。自稱德國鋼琴品牌的斯坦梅爾,官網介紹竟將劍橋大學的照片“PS”上自己的品牌標識。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商家把產品包裝成“洋品牌”,進而獲得更高溢價。這些專銷國內的“洋品牌”,擾亂消費環境。
治理亂象,首先需要瞄準虛假宣傳。假洋品牌早已有之。十幾年前媒體曾曝光,售價動輒幾十萬元的達芬奇傢俱並非義大利原裝進口,而是廣東生產的,還有部分產品不符合國家標準,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這些品牌,或在國外註冊生產地、在國內生產,或起一個洋名字,來提升自己的“國際品位”。打造“洋品牌”也形成產業鏈。比如,有專門的服務機構代辦境外註冊,説明小企業一夜之間變成“跨國公司”。
國外註冊公司和商標,自稱“洋品牌”,儘管並不違反現行法律,但虛構品牌歷史,號稱國外進口實則國內生產,則可能涉嫌虛假宣傳,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廣大消費者遇到疑似情況應積極投訴舉報,監管部門也應對此加強監管,嚴查虛假宣傳和其他廣告違法行為。
假洋品牌在國內市場存在多年,主要是一些商家利用了部分消費者認為國外品牌意味著品質好、更高端的心理。其實,國外品牌也並不等於免檢產品。進口電器輻射發射專案不合格,進口服裝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標,進口傢俱甲醛釋放量超標……不久前,海關總署對2024年檢出的進口消費品品質安全不合格100個典型案例進行通報。這啟示我們,應當培育成熟理性的消費心理,在選擇產品時不要迷信“洋標籤”,而是要以產品本身的質量為標準。
品牌基於品質,如今國產品牌的品質越來越好。記者曾走訪過一家國內家電企業,工作人員同時用6台國內外電飯煲蒸米飯,讓大家現場品嘗哪款口味最好。在事先不知道電飯煲品牌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選擇了這家企業自主研發的一款電飯煲,有人不禁感慨“以後家裡買電飯煲就買國貨”。
近年來,國內消費市場興起“國貨熱”,背後是中國製造品質的提升。在產品品質、設計、服務等方面與時俱進,持續創新提質,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贏得市場。國貨真正“支棱起來”,收穫消費者發自內心的支援,就能消除假洋品牌的生存土壤。一些企業與其苦心孤詣貼“洋標籤”,不如腳踏實地練內功。這樣,才能既贏得國內消費者的尊重,也走出國門、打開國際市場。
無論是外國品牌還是國產品牌,品質都是品牌的根基。以次充好、專銷國內的“洋品牌”贏不了長久。願中國製造的品質提升與消費者的文化自信雙向奔赴,共同成就更多響噹噹的中國品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