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的空間
更新于:2025-04-09 08:28:58

唐克揚

“空間”這個詞如今是無所不在了。現代漢語中它最初使用的語境不詳。“space”這個英文詞,在拉丁語中的詞源最初含義是“間歇”“距離”,從物質到感受,它包含著多種的世界經驗。

今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得主是中國建築師劉家琨。他的作品及其內在堅持,凸顯了“空間”而不只是“建築”這個詞的含義。先說建築師的事務所,他沒有租用一般的寫字樓,而是一直駐守在成都的一個老社區——玉林小區里,從成立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當時選這個地方,是因為他的朋友在這裡開發居民區,條件優惠。20多年來,因為城市不斷發展,這裡不再是城市邊緣一個新修的居民區,從空空蕩蕩變得人滿為患,奇跡般地成為一個文旅熱點。

建築師工作的“空間”顯然不能用一間房子來概括。我們關注的“空間”不是“空房間”,或者抽象的“體積”。社區從實體——也就是一堆水泥房子——蛻變為一個城市活動的密集點,連帶著它的屬性也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事實上,當你走進這個本來功能僅是居住的社區,會驚訝地發現它比你想像的更像鬧市,火鍋、書店、咖啡、酒吧,到處是年輕人的歡聲笑語。你突然想起一首通俗歌曲的歌詞“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了新的意義。或許,空間的魔力正在於此:世界萬物的關係一下子在這兒就變具體了。

某事物“外在於”我們——所以我們要去陌生的城市拜訪。同時某事物又可能是“內含於”空間的,我們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會喜歡上這個地方,甚至再也不想走了。劉家琨也是這樣,玉林小區曾經一度很衰敗,那時建築師們甚至考慮過搬家,因為潛在客戶來訪後印象很不好。然而風水輪轉,現在小街區成了大城市裡一個比較好的肌理形態。很多當代開發一眼可以看透,我們只能是“從外面”看到城市光鮮的一面,而這些既有年頭又熱鬧的小街區,往往給人深邃的感覺。

從他的事務所選址上,建築師領略了很多難進教科書的東西。比如,有人氣的和無人光顧的建築往往有天壤之別;再豪華的裝修,經年曆久就會顯得破敗,但“活”的社區“抗衰老”,不容易討人厭。再比如,在類似的空間中我們很難分辨,自己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大街對很多人原本只是趕路的所在,但是條件合適,很多人喜歡坐在街邊,享受置身城市中打望的樂趣。相形之下,現代居民不像住在老院子裡那樣愛彼此打聽了,社區相對而言反而是安靜的,這裡也多了很多在乎自己隱私的城市租客。因此,原來的“裡面”,相對於城市公共空間,反而是退隱的“外面”。建築師選擇在這工作思考,反而有種“萬人如海一身藏”的超脫。

劉家琨設計的建築不可能都在類似的社區中。但是他很好地領略了空間的不同品性,讓它們在現實中彼此混合,勾兌出豐滿的建築:一個自成一體的美術館(成都的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一個融入自然風景的改造專案(瀘州的二郎鎮天寶洞區域改造專案),一個把上述要素都融入城市生活的商業街區實驗(成都的西村大院)。這些或實在或不可捉摸的事物,或人工,或天然,或靜或動,只要依託於某個空間,它們的邊界可能是清晰的,沒準也是可以打破的,全仰仗人們如何生活其中。騎自行車、讀書、打牌、烤串兒、發呆……說不好是在“營業”,還是純屬“休閒”。如此,才給城市一份更活潑的“功能說明書”。

在這個意義上,當代建築學早已發生創作轉向。不僅某種空間構型,紛繁的“人物事”也早成藝術的主角了。創立這種實驗典範的中國城市就是成都,既有經濟活力,是區域中心的大都會,又有人間煙火。它簡直不要太合適劉家琨希望營造的世界。難得的是,他自己也生活在其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9日 20 版)

藍天下的公益之旅
藍天下的公益之旅
2025-04-02 08:58:15
科學補碘維護健康
科學補碘維護健康
2025-04-02 09:10:43
高校上演機器人比拼
高校上演機器人比拼
2025-04-02 09:15:10
最美人間四月天
最美人間四月天
2025-04-02 09:15:12
高校上演機器人比拼
高校上演機器人比拼
2025-04-02 09: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