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華維
六年前,蒲理藍是一名IT工程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計算機演算法在農業領域的新應用,於是辭去原有工作,成為一名“新農人”。
如今的他,在青白江彌牟鎮的農田裡,針對不同的水稻搭建數字生長模型,帶動當地200余戶種植戶,每戶年均增收2萬元。為進一步提高銷售終端對水稻的認可,今年他還藉助NFC給大米辦起了“身份證”,手機碰一碰,就能看到大米從萌發到收穫的全過程。
IT工程師變身“IT農民”
“希望種出更健康的大米”
最近幾天,蒲理藍為了篩選稻種、與農戶溝通育苗,忙得腳不沾地。“如今彌牟鎮跟我們合作的這些種植戶,基本上都是在我們水稻數字生長模型的指導下耕作,我們的五情監測站能夠提供最準確的耕作資訊,幫助我們更好地作出相應的農事決策。”蒲理藍說。
今年43歲的蒲理藍告訴記者,在2019年以前,自己主要從事IT工程師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鄉下考察,看到種植戶們遇到病蟲害,只能憑經驗打藥,既浪費錢,又影響收成,種出來的水稻也賣不上價錢。“於是,我就想能不能用計算機演演算法來輔助種植戶耕作,在減少農藥的同時,種出更健康的大米。”
2019年,蒲理藍辭去了原有的工作,從零開始學習農業知識,當起了一名“IT農民”。那時候,他白天跟著四川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專家馬均教授下田實踐,晚上自學農藝師理論知識。
最終,他拿到了農藝師資格證,對於作物栽培有了更深的理解。
從經驗種田到數據種田
“讓病害扼殺在起步階段”
在跟隨學習的過程中,蒲理藍憑藉多年的IT工程師經驗,一直琢磨如何搭建水稻的數字生長模型。“傳統的種植方式,依靠的是人工經驗,當出現了病蟲害,才知道該打藥,難以實現防患於未然。”蒲理藍告訴記者,“我們創建了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分析系統,通過捕捉分析分佈於空中的病菌孢子,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病害,此時僅需進行少量的農藥噴灑,就將病害扼殺在起步階段。”
上述的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分析系統便是五情監測站的功能之一,除此之外,監測站還具備氣象監測、土壤墒情監測、苗情監測、蟲情監測的功能。之後,再將五情監測站收集到的資訊用數位生長模型進行分析,得出不同的農事意見,能夠很大程度上説明種植戶採取相應的農事操作。
蒲理藍說:“傳統經驗種植,農戶並不清楚溫度與光照對於水稻生長具體有何影響,也不知道遇到這類情況該如何處理,而數字生長模型分析之後,能給出施加多少肥料、什麼時候追肥等建議,對種植戶的説明很大。”
科技下田帶動集體增收
今年給每袋大米辦“身份證”
解決了種植的問題,如何讓種出的水稻賣得更好?
“普通大米單價低,而功能型水稻能帶來更高的收益,相應的種植成本也更高。我們會給種植戶推薦不同的水稻品種,如果想要種植功能型水稻,就需要全流程按照我們的要求來種植,精確到育苗、施肥、打藥等細節,要嚴格按照要求來落實。”蒲理藍告訴記者。
這部分功能型水稻成熟之後,也會有不同的待遇。蒲理藍說:“比如2024年,我們因地制宜研發的富硒水稻‘彌牟香’,今年收穫時,將在每一袋富硒大米中植入NFC晶片。這相當於大米的‘身份證’,手機碰一碰,就能看到這袋水稻的成長全過程。”
據介紹,2024年種植的“彌牟香”去年上市后,帶動200余戶農民年均增收2萬元。(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閆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