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九江日報
|
“隆平德安魚”生態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供圖) |
|
“隆平德安魚”化石照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供圖) |
德安訊(陶良飛 記者龍群)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德安縣首次發現志留紀盔甲魚化石,因化石產地德安縣也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鄉,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隆平德安魚”,來以此紀念袁隆平院士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所作的傑出貢獻。近期相關科研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系統古生物學雜誌》發表,為探索有頜類軀甲的起源提供了關鍵性線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蓋志琨介紹說,“隆平德安魚”是一種非常小、頭甲不足2釐米的無頜魚類,生活在距今4.36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研究團隊通過對包括“隆平德安魚”在內的67種盔甲魚類進行詳細的形態學分析以及解剖學對比,建立了迄今為止最完善的盔甲魚類系統發育數據矩陣,並建立了基干盔甲魚類新科——德安魚科。
“隆平德安魚”目前僅有一件保存精美的腦顱化石,保存了腦腔、神經、鰓囊、鼻囊、眼囊、耳囊等感覺器官的內模,非常珍貴。值得注意的是,“隆平德安魚”的鰓後區結構為有頜類軀甲的起源提供了關鍵性線索。鰓後區是分佈於盔甲魚鰓區之後的一個向後開放的空腔,推測用於保護盔甲魚的內臟等關鍵器官。研究人員認為,頭甲的鰓後區可能對應於盾皮魚類(有頜魚類的一種)的軀甲,為軀幹前部的內臟提供保護。因此德安魚科可能代表了盔甲魚的原始類型,而位於頭甲後段的鰓後區是異甲魚類、盔甲魚類、茄甲魚類和骨甲魚類的共同祖征在後來盾皮魚的演化中演化為了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