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字之差,他卻為何要改課題名稱?
更新于:2025-03-26 04:56:58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

幾字之差,他卻為何要改課題名稱?

——紀念植物分類學家劉慎諤先生逝世50周年

■劉恕

“將‘固沙造林,防護鐵路’課題名稱改為‘建立人工植被,防護鐵路’。”這是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地植學家、林學家,我國植物學科研究奠基人劉慎諤先生明確而鄭重的告誡,至今已有60餘年。

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連接首都與西北的包(頭)蘭(州)鐵路建設專案列入其中。包蘭鐵路銀川到蘭州段選定走黃河北岸,經中衛、景泰到蘭州。這段線路經過騰格裡沙漠邊緣,中衛西有16公里分佈著格狀沙丘。

沙漠又被稱為沙質荒漠,它與礫漠、鹽漠、泥漠等同屬於荒漠的不同類型。作為荒漠的一種類型,除與荒漠具有同樣的自然地理特徵外,沙漠完全為沙子所覆蓋。乾旱、少雨、多風,大風揚起沙塵,成為沙漠有別於其他荒漠類型的獨有特徵。研究顯示,在風力作用下,沙漠沙粒的移動有“蠕移”“躍移”“懸移”3種形式。

面對如此自然環境,在沙漠中築路是否可行?又如何保障火車平安通過?這兩大問題似攔路虎般橫亙在我國科技人員面前。國際上雖有鐵路通過中亞沙漠的經驗可供借鑒,但要破解實際難題,還是要在當地進行試驗。於是原鐵道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組織科技人員在借鑒中創新,承擔研究解決這兩大問題的任務。

劉慎諤先生曾師從法國著名地植學家B.勃朗喀,並親自入天山、進青藏高原進行實地考察,是一位有豐厚科學底蘊的大師。作為“包蘭鐵路防治沙害”任務指導,劉慎諤先生來到沙坡頭現場指導、檢查工作。他不顧天氣炎熱,帶領課題組到周邊進行野外考察,指導大家進行觀察:裸露的沙地上最早出現的是一年生先鋒植物沙米(草本);流沙入侵後,環境發生變化的沙地上出現的是先鋒植物籽蒿和油蒿(半灌木);沙子流動減緩後,固定沙丘上出現的是柠條、沙冬青(灌木)等植物。劉慎諤先生強調,自然界處於不停息的運動中,有機體與環境是辯證的統一,植被自然發生了演變。

1962年6月,劉慎諤先生再次來到沙坡頭,除帶領大家到周邊進行野外考察、講解沙地植被的發生發展演替過程外,這一次還加上了考察後的講課和討論。他再次明確指出,植被的發生發展進程“有起點、發展和相對穩定的階段,最終形成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穩定群落,被稱為頂極(climax)”。在沒有外部干擾的情況下,天然或人工植被終會達到與自然相對穩定的狀態,呈現為演替的最終階段——頂極群落。頂極群落的物種具有最好的適應性,物種組成保持不變,不適應相應條件的外來入侵種難以存活、終被淘汰。

劉慎諤先生將他畢生積累、創新的乾旱沙漠地帶植物演替學說形成理論體系,付之於指導沙害防治的實踐;他耐心引領、指導育人的良苦用心使我們受益終生。在這次野外實地指導後的講課中,劉先生明確提出,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試驗研究站承擔的包蘭鐵路“固沙造林,防護鐵路”課題要更改為“建立人工植被,防護鐵路”。

劉慎諤先生這一改動,遠非課題名稱變化那麼簡單,更有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寓意。劉先生明確指出,人工植被建立有其遵循的原則:其一,人工植被建立是植被的整體結構建立,不是單一植物的個體生態;其二,人工植被建立必須符合“有機體與環境辯證統一”,符合植物演替發生發展規律;其三,人工植被建立有明確的目的性,即為生產實踐目標服務。

“整體結構性”“有機體與環境辯證統一性”以及“明確的服務目標性”構成了建立防治沙害的人工植被的三原則,為植物固沙奠定了基礎理論。基礎理論對於學科發展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遺憾的是,劉慎諤先生的遠見卓識當時未能引起從事乾旱荒漠治理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應有的重視。作為親自聆聽教誨的年輕人之一,我因沒有深刻理解劉慎諤先生提出的營造人工植被的理論與更改課題名稱的內涵和價值,對此置若罔聞,未能推進相關實踐,實在難辭其咎。

“反思是哲學的思維方式”,到了耄耋之年,我用批判性視角進行自我反思,希冀以此紀念創建植物固沙基礎理論的劉慎諤先生逝世50周年,更希望年輕的同行能認真理解老先生寶貴的理論遺存併發揚光大!

(作者系中國科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