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軍報
作為生活方式的閱讀
■沈瑞智
有一則民間故事令人深思。一個年輕人問老者:你一生酷愛讀書,最終得到了什麼?老人的回答耐人尋味:能得到什麼先不說,通過讀書,我倒是失去了不少,失去了計較、憤怒、狹隘、挑剔、悲觀、沮喪,還失去了懦弱、膚淺和無知……老人談起自己的“失去”,實則講述他讀書得到的東西,讓人茅塞頓開。
讀書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我們有時以為自己讀過的書都成了過眼雲煙,從表面上看,似乎一時什麼也沒得到,但讀書的成效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無涯的胸襟,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讀書可以讓我們開闊視野、啟智增慧,從而改變人生的品質,讓人生更有價值、更加充實。
我的讀書習慣養成,受父母影響較大。父母都喜愛讀書,所以我從小到大,一直覺得家裡的環境是安靜又溫馨的。只要閒暇,父母就會各自坐在家中一角,靜靜地捧書而讀。印象最深的是,夜晚透過虛掩的房門,我總能看到父母在檯燈下讀書。那兩盞檯燈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小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家後,因為我和愛人都愛讀書,家裡的讀書氛圍自然比較濃厚。女兒自打識字開始,就在大人的帶動下愛上了閱讀。我們一家人早已把閱讀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閱讀一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猶如進入一個無比豐富而美麗的世界。讀不同的書,品嘗不同的滋味,感受不同的快樂。維克多·弗蘭克爾博士所著的《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就給了我與眾不同的觸動。二戰時,弗蘭克爾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3年的艱難歲月。他每天要經受饑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飽受摧殘。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相繼死在集中營,但他堅持活著,直到從集中營走出來後,寫下了這本書。當我瞭解他所遭遇的一切和所作的反應,以及他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生命思考後,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新的感悟。閱讀就是如此,雖不會直接為我們帶來物質層面的饋贈,卻能為我們帶來對人生更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讓我們以更加睿智和豁達的態度,去審視和對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閱讀是幸福的。熱愛閱讀的人,內心多是和善的、詩意的、美好的。書讀多了,內心深處便可能開出一朵追求善良與愛的心靈之花;與書為伍,心境常常平靜而悠遠,猶如站在高處看更廣闊、更博大的場景,能夠感悟比生活本身更精彩的人生,從而讓自己遇事更坦然、處世更從容。當我們把閱讀變成生活方式,就可以在登高望遠中開闊視野,在面對風浪時從容應對,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