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給大腦“戒糖”
更新于:2025-04-14 14:21:54

不知你是否留意過自己的工作狀態或學習狀態,反正我現在已感覺到自己的不對勁。

 

刷了一會視頻后,寫稿時很難進入心流狀態,腦子如同宕機。

 

看書時還沒翻上幾頁,就不自覺地要拿起手機放鬆下。

 

打一個比方,這種感覺有點像糖食吃多了,變得無精打采,無所用心。

 

斯坦福健康生活雜誌,提到一個類似的觀點,過度使用螢幕,攝入垃圾快樂,如同攝入糖分一樣容易成癮,對大腦、記憶以及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人一旦手機成癮,注意力變得渙散。

 

學會給大腦戒糖,才是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

1

英國阿道司·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設定了一種零食:蘇摩。

 

在這個世界里,人們自上而下被分為:阿爾法、貝塔、伽瑪、德爾塔、厄普西隆五個階層。

 

階層最低的德爾塔和厄普西隆人,可以按時領取蘇摩。

 

這種零食能夠在短時間內麻痹人的神經,讓人丟掉煩惱,沉迷於快感中。

 

正因如此,他們永遠處於最底層。

 

認真想一下,電子網路不就是零食蘇摩嗎?

 

讓我們不知不覺上癮,消磨掉心智,顧著在粉色泡泡裡自我歡愉。

 

前段時間,短劇盛行一時。

 

我也不自覺地入坑了,一邊吐槽情節簡單粗暴,一邊笑得樂不可支;一邊嫌棄演員演技浮誇,一邊又主動掏腰包充值。

 

對爽點的精準拿捏,一環扣一環,讓我分分鐘入戲,根本停不下來。

 

週末經常靠在沙發上,一刷就是大半天。

 

原本要打磨的文案、交付的任務拋在腦後,擱置到最後一刻才急匆匆地完成。

 

互聯網太懂人性了,精準投喂著廉價快樂。

你有什麼喜好,它比父母都瞭解你;你愛看什麼內容,直接端到你面前。

 

當你篤定自己不會上癮時,下一刻,互聯網就有一百種方式讓你欲罷不能。

 

不止腦洞大開的網文、網劇,種類繁多的手游,各種賽道的主播也使盡手段吸引你。

 

顏值主播變著花樣秀身材,恰到好處的曖昧撓得你心癢癢。

 

搞笑主播絞盡腦汁地抖笑料,你覺得很土,但忍不住一刷再刷。

 

這恰如《娛樂至死》里所說的: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

 

人廢掉的開始,就沉淪在廉價的快感中。

 

時間花在哪兒,人生就開在哪兒。

 

一旦沉浸在演算法編織的美夢裡,我們只會成為現實中的輸家。

2

帕維爾·庫欽斯基是波蘭的諷刺現實畫家,他創作過一組漫畫,赤裸裸地指出我們正在被手機捆綁著。

 

早晨起床兩眼一睜,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刷個不停;

  

喜歡一頭扎入一方無意義的資訊漩渦裡;

  

最後我們一步步喪失思考力,淪為現代社會裡認知殭化、盲目愚昧的原始人。

  

人們創造了工具,結果工具反過來塑造了行為習慣。

 

我們只要輕輕點一點,就可以獲得淺層的快樂;不用再主動探索和獨立思考,便可輕而易舉搜到想要的資訊。

 

數字產品打通了獲取的路徑,讓學習過程變得高效便捷。

 

但久而久之,自我學習能力就會被剝奪。

 

在《流行之道》這本書裡,北京大學胡詠教授寫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短視頻正在成為很多窮人的娛樂方式。

 

富人則在悄無聲息中,學會了控制“螢幕”進入他們生活的時間。

 

一個人變好的開始,是為腦子戒掉電子糖。

 

作家胡安焉在北京送快遞時,有這樣一個習慣。

 

每晚下班后,他都會關掉手機,獨自在宿舍樓的雜物間待兩個小時。

 

沒有同事間吆喝的牌局,也沒有手游網劇的干擾,他就著昏暗的燈光讀完了《尤利西斯》《沒有個性的人》《審判》等大部頭的著作。

 

多年後,胡安焉成為一位暢銷書作家。

 

當初寢室里消遣的同事,依然在快遞網站起早貪黑地工作。

 

為了低級的快感而放縱,人會一步步向下墮落。

 

為了高級的快樂而克制,意味著自己會變得更理智、更強大。

 

3

王小波寫過一個故事,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一個古怪風俗。

 

國王會獎勵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反之,帶來壞消息的信使則會被送去喂老虎。

 

為了保住麾下的將士,出征在外的元帥只好編造各種好消息。

 

於是國王就只能聽到好消息了。

 

網路中的我們像極了王小波筆下的這位國王:所聽皆為想聽,所見皆為想見。

 

你每天起來刷視頻時,會發現推薦頁永遠精準投喂你之前點讚過的同類內容。

 

當我們誇平臺的用戶體驗很棒時,卻意識不到推薦演算法正在構建一個楚門的世界。

 

這印證了神經學家曼弗雷德·斯皮策的警告:演算法推薦正在讓大腦患上數位糖尿病。

 

手機深諳你的好惡。

 

在數字時代,我們猶如數位人一樣,悄無聲息地被圈養著。

 

為此,杭州程式員陳默開發了資訊稜鏡外掛程式,通過關鍵詞污染演算法:每次刷視頻前輸入“女權+男權”“中醫+西醫”等對抗性標籤,迫使推薦系統陷入混亂。

 

這種演算法對抗訓練三個月後,其資訊源多樣性提升210%。

 

人性有弱點,演算法也有弱點。

 

我們與其被演算法牽著走,不如利用演算法的特性來擴充信息的豐富性。

 

當我們學會反演算法時,我們的認知和思維也會得到真正的滋養,才能避免成為認知偏食者。

 

4

在東京,早稻田大學的“數位禁食”實驗曾引發轟動。

 

30名志願者關閉所有智能推薦功能,改用傳統搜尋引擎和實體書籍獲取資訊。

 

兩周後,他們的創意產出量提升47%,決策失誤率下降23%。

 

越是發達的數字時代,越是要給自己創造無電子環境。

 

有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拉閘斷網”。

 

做不到不玩遊戲,就在看書時把手機鎖進抽屜里;做不到不上網刷劇,就索性在工作的時候斷掉網路。

 

任何一種向上的人生,都要克服向下的重力。

 

JK·羅琳在創作《哈利波特》最終章時,她住進愛丁堡古堡酒店斷網寫作,將智慧手機交給助理保管。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至今不用社交媒體,通過固定時段處理郵件保持專注力。

 

對於現代人來說,徹底遠離數位網路不現實。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數位極簡,減少對手機的使用,成為生活的主人。

 

羅翔說過一句話:適當離開手機,是現代人的必修課。它能一定程度上讓你保持專注、保持耐心,它能讓你延遲滿足、進入心流時刻。

 

腦子戒糖,除了反演算法外,還要適當隔絕手機。

 

懂得回歸到現實,畢竟讓人成長的,是你看過的書,是沉澱後的思考,不是手機里五花八門的消息,不是遊戲和短視頻。

5

前段時間,我開始運動健身。

為了保持體脂和塑形,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運動一周,才能吃塊蛋糕或是吃一頓垃圾食品。

後來,我把這方法運用在工作學習上。

比如經典名著啃了一個小時,可以玩一把遊戲。工作了兩小時了,可以刷一會兒短視頻。

人生不能沒有糖分,但也不能攝糖過多。

成長的歸生活,娛樂的歸虛擬。

離開讓你掉價的感情
離開讓你掉價的感情
2025-03-26 05:00:14
思危、思遠、思變
思危、思遠、思變
2025-03-26 05: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