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危、思遠、思變
更新于:2025-03-26 05:00:42

未來不可測,可能是黑天鵝繼續亂撞,也可能是柳暗花明,撥雲見日。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思危、思遠、思變。

 

01

思危

 

先看一幅19世紀的油畫。

  

郵差騎著飛奔的馬,路過兩位架設電纜的工人。

 

這位郵差一臉迷茫,他可能永遠也不能理解,這一根根桿子,未來竟然會取代他的工作。

  

再看一張1900年紐約第五大道的照片。

  

紐約第五大道的主路上,跑的都是馬車。

 

汽車在哪裡?

 

只有幾輛汽車跑在輔路上,無人理睬。

 

馭馬師一定想不到,這些汽車以後會讓他們無工可打。

 

時代的浪潮拍打而來,每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你以為高枕無憂的事業,可能明天就會處於被淘汰的邊緣。

 

無論選擇什麼工作,請做好隨時離開的準備。

 

1. 保持進化,別讓自己過期。

 

英國倫敦商學院經濟學家琳達·格拉頓在《百歲人生》預言:每隔5—10年,我們的工作就會遇到一次挑戰。

 

確實如此,銀行職員點鈔再快再準,都贏不過點鈔機;

 

設計師所謂的看家本領,AI輕而易舉地就能掌握;

 

做生意的如果沒有互聯網思維,可能真會被電商顛覆。

 

衣服舊了,要換新的;房子老了,要翻新。人也是一樣,得時時更新自己。

 

能力永遠跟著時代走,我們才不會掉隊。

 

2. 做一匹跑在前面的快馬。

 

如果你名下有一匹快馬,有一匹慢馬,要籌一筆錢,你會先賣掉哪一匹馬?

答案顯而易見。

現在,許多人奉行一種“躺平即正確”的生存哲學。

 

你問:如何工作。

 

他們說: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什麼意思呢?

 

他們會告訴你何為“三思”:能不能不做,能不能明天做,能不能交給別人做。

 

這是段子,也是多少打工人的內心寫照。

 

他們以為自己很酷,其實這是很傻。

 

敷衍工作的同時,是在消磨自己的價值。

 

公司收益好時,無所謂多你一個閒人;公司效益差時,先拋棄的是那些渾水摸魚的人。

 

優勝劣汰的法則,在環境不好時會更加殘酷。

 

3. 多挖一個藏身洞。

 

前幾天,我跟一位東北的朋友閒聊到90年代,東北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

 

當時,朋友的父母嗅到了危機,一邊守著老飯碗,一邊與人合作幹起了服裝生意。

 

後來下崗潮的到來,許多人生活跌入泥潭,連供暖的煤炭都買不起。

 

而朋友們父母在丟了飯碗后,立馬轉戰服裝生意,南下深圳廣州,賺了不少錢。

 

多一門副業,就多一分對抗意外的底氣。

 

這相當於給自己立了一道屏障:進可攻,退可守。

 

《好運》一書裡提到這樣一個觀點:狡兔三窟。

 

如果兔子只有一個洞,哪怕這個洞穴有95%的安全性,它也有5%喪命的幾率。

 

但是,如果它有三個安全性80%的洞穴,三個洞穴全部搗毀的幾率只有0.8%。

 

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我們不如做一隻狡猾的兔子。

 

02

思遠

 

你知道嗎,一隻不足十斤的松鼠在過冬時,會囤上百斤的榛子。

 

每年秋天,松鼠都會四處尋找糧食,囤積到自己的“秘密基地”。

 

這樣在冬天到來之後,才能免於饑餓和寒冷。

 

不止自然界,人類社會也有寒冬。

經濟週期有峰谷,行業發展有起落,人生總有低谷的時候。

多想明時路,多往兜里揣錢,未來寒氣再逼人我們心裡也不慌。

 

1. 為自己囤過冬的糧食。

 

投機之王利弗莫爾說過:存一筆不能動的錢,不要讓自己陷入負債累累的處境。

 

這是他在破產無數次後給自己的忠告。

 

他在結婚後把一筆錢劃到了自己妻子的名下,兒子出生後,又給兒子存了一筆錢。

 

這些錢是他永遠都不能拿來做股票交易的,這樣一來,無論在交易中發生什麼,他和家人也能衣食無憂。

 

你看,哪怕是頂級的操盤手,也不相信自己永遠能贏,也會留足後手防範未來的不可測。

豐年要當歉年過,有糧常想無糧時。

 

對未來做最悲觀的預想,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另外,給大家算一筆賬:

  

你吃一頓火鍋幾百元,別人可以自己買菜應付一周伙食;

 

你買一部最新的蘋果手機的錢,別人可以拿來當兩個月的生活費;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錢,是我們守不住錢。

 

2. 優化資產配置。

 

加拿大商人哈威·艾克曾設計出一種“六個罐子理財法”,推薦給大家:

 

生活支出占55%,用於必要的衣食住行;

 

成長支出佔10%,用於個人的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

 

娛樂支出佔10%,用於日常玩樂;

 

財務自由支出佔10%,用在可以產生睡后收入的地方,比如定期理財產品;

 

長期目標儲蓄支出佔10%,用於需要積累才能實現的夢想。

 

贈與支出佔5%,比如份子錢等等。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你資產配置的方式越合理,面對生活風浪時就會越穩。

  

03

思變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

 

變動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變動本身,而是延續過往的思考方式與行為邏輯。

 

人生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事,工作會變,生活會變。

 

當我們發現環境不一樣時,就得思變,變則通,通則久。

 

1. 抱怨環境,不如轉變心境。

 

心理學家李松蔚經常在後台收到讀者的來信。

 

有人抱怨現在工作不好找,有人擔心自己會被裁員。

 

李松蔚總會這樣回復:

 

我祝你具有在不確定中,好好生活的能力。

 

這幾年,很多人走進了情緒死胡同。

 

有人戾氣滿滿,懟天罵地;有人焦慮得徹夜難眠,憂心著路在何方。

 

但越是心懷怨氣,越是過不好日子。

  

保持一個好心態,不管生活如何圍追堵截,我們自且行且從容。

 

要明白,日子好不好,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2. 比別人多走一步。

 

大風來時,是一頭豬都會起飛,風停時,就得憑各自的本事。

  

做一件事時,別人做60分,你是否可以做100分;

 

考慮問題時,別人的認知在第一層,你是否可以第二層。

 

無論什麼時代,都是考驗與機遇並存。

 

送給大家一句著名賽車手愛爾頓·塞納所說的話:你不能在晴天超過15輛車,但在下雨天你可以。

 

3. 改變生存模式:苟住,不再折騰。

 

早幾年,我會跟別人說:年輕時,要多折騰。

 

這一兩年,我只會勸你:穩住。

 

以前盲目創業,可能瞎貓碰上死耗子,剛好入了一片藍海。

 

現在再亂投資、瞎創業,很容易一番折騰,把僅剩的一些家底都賠光。

 

以前可以一言不合就炒老闆,一腔孤勇地四處闖。

 

現在炒完老闆,下一份工作不知道在哪兒。

 

在不明朗的環境里,自身的穩定大於一切。

  

這時候不要信奉“風浪越急,魚越貴”的歪理,不要試圖去搏一把。

 

一定要尊重大時代的週期規律,穩住基本盤,不瞎折騰,這就是當下最好的生存模式了。 

▽ 

我喜歡《大明王朝1566》裡的一個情節。

 

在雪夜裡,大太監呂芳教馮保官場的生存之道,其中一句話是,人要三思,思危、思退、思變。

這句話很有借鑒意義。

生活什麼時候會變好?誰都給不了我們準確的答案。

但如果我們懂得思危、思遠、思變,一定會峰迴路轉,看見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