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高級的認知:看誰都是好人
更新于:2025-03-26 05:17:53

萬維鋼曾說,凡是能解釋成善意的,不要解釋為惡意。

排斥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是人性的本能。

然而看誰都是好人,卻是一種更高級的認知。

01

鐵人王進喜曾在一家托兒所參觀時,看到一個孩子在地上嚎啕大哭。

而不遠處,一位阿姨正在一門心思安撫懷裡的孩子。

王進喜嚴厲批評了那位阿姨:“鑽工們在一線苦戰,你卻任由他們的孩子哭?”

阿姨帶著兩個孩子,滿臉委屈地走了。

陪同視察的人告訴王進喜:

阿姨其實是在安撫工人的孩子,反倒是她自己的孩子,因為來不及照顧,一直趴在地上哭。

王進喜滿臉羞愧。

作家米蘭·昆德拉說:人有一種天生的、難以遏制的慾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批判。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別人不好,是因為自己所處的視角過於片面。

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外貿博主@Tess在西班牙開發市場時,有批貨被客戶原路退回,並要她承擔往返運費。

而退貨的理由,僅僅是CE認證標籤沒有統一貼在包裝左上角。

她起初十分生氣,覺得這就是沒事找事,甚至認為客戶是對華商有歧視。

但她很快壓下這個念頭,轉而考慮:

客戶是家很大的跨國企業,不至於這樣狹隘。那麼客戶對貼標如此嚴苛,會不會是有其他原因?

思來想去,她決定先到客戶的倉庫看看。

去了才發現客戶的倉庫配備了掃描系統,只有標籤貼在指定位置,才能實現自動入庫。

Tess大感慶幸,還好沒有一上來就用惡意去揣度對方。

否則不僅失去一個客戶,還失去了向客戶學習先進倉管模式的機會。

聽過這麼一句話:

 “一無所知的人,處處挑剔別人;目光短淺的人,喜歡苛責別人;自以為是的人,往往咄咄逼人。”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用自己狹隘的認知,隨意定義別人的好壞。

最後發現,身邊的壞人越來越多,自己的路也越走越窄。

02

有位大爺跟朋友抱怨:

“我大兒子店裡的那個員工真不怎麼樣,一到下班就急著走人,還總嚷嚷工資太低。”

朋友便問他,那你小兒子上班的公司怎麼樣?

大爺立刻眉開眼笑:

“那是個好公司呀!不僅不讓我兒子加班,上個月還給他加了工資。”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人身上,你就覺得理所當然,發生在別人身上,就可能讓你打抱不平。

很多事情,是不能通過主觀好惡來評判的。

換個角度,換個立場,往往才能看清本質。

馮驥才的小說《俗世奇人》中,有位綽號“蘇七塊”的接骨大師。

他有個規矩,無論是誰上門求醫,都要付七塊大洋。

有位車夫摔斷了胳膊,懇求蘇七塊先給他接骨,錢等以後掙了再給。

蘇七塊只顧跟牌友打牌,對滿臉哀求的車夫視而不見。

牌友華大夫實在看不下去,偷偷塞給車夫七塊大洋,蘇七塊這才肯給車夫接骨。

華大夫只覺這人太過貪財,不近人情。

但當所有人走後,蘇七塊卻把這七塊大洋還給了他。

華大夫這才明白,蘇七塊看似認錢不認人,但從他的角度來看,只有先立好規矩,篩掉好佔便宜的人,才有精力去説明真正需要的人。

季羨林說:一個人水準高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層次低的人,永遠只從利己的角度看待問題,看誰誰不順眼。

跳出立場局限,學會換位思考,才能看見更多曲折,理解更多難處。

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認知高的體現。

03

說這麼多,並不是讓大家把自己遇到的人,都進行美化。

而是建議你放下慣性思維,用更為全面的視角去看待別人。

心理學上把人格類型分成16種,每種都有各自的情緒模式和思維邏輯。

即使是相同人格的兩個人,也會受到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人際關係的影響,呈現出大相徑庭的行為特點。

看誰都是好人,就是跳出主觀認知的局限,在面對不理解的人和事時,主動考慮更多的可能性。

如此你會發現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是來成就你的。

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20歲時,就在天體演變領域提出了諾獎級別的理論。

然而因為各方勢力的打壓,他的成果一直得不到學術界的認可。

甚至為了避免糾紛,他不得不每隔幾年就換一次研究領域。

74歲時,他才獲得了遲到50年的諾貝爾獎。

頒獎臺上,錢德拉塞卡卻很誠懇地說:“我這一路走來,沒有對手,只有好友和良師。”

面對困惑的眾人,錢德拉塞卡進一步解釋:

“當眾撕毀我論文的愛丁頓導師,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理論;

皇家學會的排擠讓我遠赴美國,得到了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機會……”

錢德拉塞卡一口氣說了十幾個名字。

每一個名字,都包含著他的反思和收穫。

而正是靠著這些積累,他最終成長到如今的高度。

能讓你變得更好的人,不會以你習慣的方式出現。

當你把看不慣的人都貼上壞人的標籤,也就拒絕了一切可能的成長。

放下對立情緒,嘗試包容和理解,才是提升自己的開始。

正如主持人馬丁所說,每個人都能彌補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前提是你不以最大的惡意揣度對方。

周貴銀教授說:你看到的壞人,都是你自己。

世界在你眼中的樣子,是你內心向外投射的結果。

年輕時看問題非黑即白,眼中多是看不慣的人。

後來逐漸明白,用開放包容的心態,把看不慣的人給看慣,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行。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身邊的好人越來越多,那不是世界變好了,而是你的認知水準到了新的高度。

離開讓你掉價的感情
離開讓你掉價的感情
2025-03-26 05:00:14
思危、思遠、思變
思危、思遠、思變
2025-03-26 05: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