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40歲以後,無論是誰,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忙不迭地整理自己的時候,還常常被他人的事情所干擾。
人生在世,總有我們顧及不到的人和事。
如果放錯了重點,凡事以人為先,只會給自己的人生增加負重的砝碼。
少些對他人的關注,多些對自己的關心,將是中年以後最節能的處世態度。
01
不背負別人的情緒
白岩松曾說:
“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並非是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左右。”
太在乎他人情緒的人,註定比別人背負得更多。
《目光》一書的作者陶勇,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剛參加工作時,他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因此對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有一次,碰見幾個同事閒聊。
護士長抱怨著生活的不如意,不停地啜泣;
科室主任出於對前景的擔憂,在一旁唉聲嘆氣;
而實習生小劉,更是因為被父母親逼婚,情緒激憤……
陶勇聽著,不由得感同身受起來,想起了自己的傷心事。
結果,他一整天都情緒低落,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
後來,他想了個辦法。
每當有人在發洩負面情緒時,他就轉身去外面的走廊上,讓自己冷靜下來。
沒有了外界的干擾,他也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開啟一天的工作。
作家金邊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它像護城河,將我們與他人的情緒區別開來。”
如今,大部分人都喪失了這種界限感,將他人的負面感受照單全收。
看到朋友因諸事不順而傷心難過時,自己也悲傷不已,痛哭流涕;
聽到身邊人因未知境遇而憂心忡忡時,自己也感慨前途迷茫,焦慮不安。
對於別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總是能夠感同身受,不知不覺中踏入了“過度共情”的陷阱。
卻忘記了,每個人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承載太多負能量,終有一天會崩潰。
與其在他人的情緒里患得患失,不如多多關注自己。
畢竟,人生下半場,置頂自己的感受,才是活得舒心的關鍵。
02
不尋求別人的認同
在一次新書簽售會上,作家蘇童遇見了一個中年男人。
他空著手,排著隊來到蘇童面前,盯著他說:
“你不該隨便出來簽什麼名,我是你的讀者,但是見到了你我很失望。”
蘇童聽了,既難堪又疑惑。
是自己疲憊的表情、僵硬的微笑讓對方覺得不滿意?
還是自己的模樣與對方想像中的相距甚遠?
他把一切過錯都歸咎在自己身上,認為自己不該出現在公眾面前。
自此,他開始恐懼與讀者接近,也不參加這種拋頭露面的活動。
多年後,他才明白一個道理。
別人對自己失望,是對方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過錯。
他在書中寫道:
“大家討厭你是不幸的,但是按照別人的期望呼吸、吃飯、說話、打哈欠是不必要的。”
生活中,我們會為別人的一聲肯定而歡欣鼓舞,也時常為別人的一句否定而悶悶不樂。
卻忘了,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不可能令所有人滿意。
可正如莫泊桑在《繩子》裡說的:
“他人的誤解和嘲諷,就像一根束縛你的繩子。”
你越是在意,繩子就勒得越緊,讓你在自我懷疑與消耗中逐漸窒息。
太過在意別人的肯定,只能是迎合了別人,委屈了自己。
經歷越多才越明白,自己才是人生的掌舵人。
打破凡事向外求的思維習慣,堅定自己的想法,才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03
不指點別人的江山
季羨林曾在《談人生》中寫道:
“做人,你不要多管閒事,而要多管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各自的活法。
人際交往中,最忌諱的,就是用自身的標準去丈量他人的生活。
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網友如今事業小有成就,相比之下,她朋友的工作很是不盡人意。
一開始是被騙去賣房;
後來是去加油站做兼職;
再後來被迫去做化妝學徒,拿著低廉的工資。
網友打心眼裡心疼朋友的境遇,多方打聽后,給朋友介紹了個輕鬆點的工作。
可朋友並不想換工作,便拒絕了網友的好意。
網友以為自己介紹的這個工作對方不喜歡,又托關係給朋友介紹了一個。
不僅工作內容簡單,工作地點離朋友住的地方也近,工資也更高。
沒想到朋友直接在微信上發來消息,責怪網友多管閒事,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指點她。
眼看自己一片好心竟落得如此評價,網友一陣心寒。
此後,便開始遠離朋友,昔日的姐妹情誼也走向冰點。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錯誤共識效應”。
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者誇大自己想法的普遍性,總以為自己做出的選擇也同樣適合別人。
殊不知,每個人的出身、閱歷不同,所處環境不一樣,做出的抉擇也不相同。
那些適合你的路,未必就適合別人。
若是強行干涉別人的抉擇,只會讓彼此關係陷入僵局。
生活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尊重他人的決定,允許他人做自己。
04
不強求別人的去留
自媒體人張涔汐,在高中時期有個要好的同學。
同行的時光里,兩人彼此照應,相互扶持,共同度過了難忘的學生時代。
高中畢業后,兩人選擇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同學南下打工,也早早地結了婚,而張涔汐則北上讀書,繼續提升自己,兩人也就此分別。
遙遠的距離讓兩人的情誼沖淡了不少,張涔汐很怕這份情誼消失,所以她參加工作后,每個月盡量擠出時間,主動跟同學在網上聊天。
可是同學操心的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而張涔汐關注的是個人的自我成長和規劃。
漸漸地同學回復的消息越來越少,時間也越來越久。
張涔汐察覺后,每次都會嘗試找不同的話題跟對方交流,期待找到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以保持長久的關係,但收穫的往往都是敷衍。
張涔汐這才明白兩人的生活經歷和軌跡完全不同,自己再怎麼強行挽留也無濟於事,便決定不再干涉同學的去留。
李叔同曾說:“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走過半場,才越來越明白:相聚是意外,離別才是常態。
人生的每個階段,總是有很多人入場,也有很多朋友退場。
關係再好的朋友,當生活的重心轉向不同的方向時,離別也是必然的。
就算是親密的愛人,到了耄耋之年,也會經歷生死離別。
強行挽留,不但不能為這份感情升溫,反而給彼此徒增煩惱。
成年人的世界,挽留是阻礙,放手才是成全。
▽
聽過這樣一句話: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40歲以後,越過越明白,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與自己無關。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疲倦,是因我們太過於專注他人的生活,導致自身嚴重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