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強調:患糖尿病的人,堅持養成4個習慣,控制血糖,穩定病情
更新于:2025-04-14 13:33:09

聲明:本文均是結合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節存在“藝術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

糖尿病怎麼才能有效控制血糖,保持病情穩定呢?

其實,很多人都在探索這個問題,大家都希望找到最合適的方法。

儘管治療方法五花八門,但真正能夠説明糖尿病患者長期控制病情的並不多。

作為在醫院工作多年的醫生,我親眼見證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其中大部分原因不是因為缺乏藥物,而是忽視了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4個簡單卻極為有效的習慣,它們能夠説明你更好地控制血糖,保持身體健康。

堅持運動中的“低強度持續”原則

說到運動,很多人都會想到跑步、健身房、激烈的鍛煉,認為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可是,我在醫院工作這麼多年,接觸過的患者裡,很多人把“運動”理解得過於狹隘,反而因為不恰當的運動方式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尤其是那些曾經運動量很大,身體負擔很重的人,反而容易在過度的運動后,血糖控制不佳,甚至會出現低血糖的情況。

我遇到過一位退休的老年患者,他是個典型的“運動過度型”糖尿病患者,起初,他每天進行30分鐘的跑步鍛煉,血糖控制得不錯。

但有一天,他聽說跑步能有效減肥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於是他決定增加跑步的時間和強度,從原來的30分鐘提升到1小時,甚至跑得越來越快。

結果,沒幾個月,他的血糖開始劇烈波動,甚至比以前還不穩定,出現了低血糖反應,還一度因此昏迷。

其實,真正科學的運動方式是採用“低強度持續”的原則,也就是以較低的運動強度、較長的持續時間進行鍛煉,比如快走、騎自行車、游泳等,這樣能持續燃燒體內的脂肪,減少胰島素的抗性,同時降低低血糖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往往在運動前後血糖波動較大,過度激烈的運動可能會讓身體消耗更多的能量,反而讓血糖難以穩定,所以,選擇低強度、持續時間長的運動方式,是一種長期適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法。

通過這樣的方法,既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又不會引發低血糖等風險。

不吃“高GI食物”

說到血糖控制,很多人都知道要少吃糖,少吃油膩的食物,但是卻忽略了“高GI食物”的存在。

其實,GI(血糖生成指數)這個概念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至關重要,高GI食物會讓血糖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對糖尿病的控制造成很大的挑戰。

我接診過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他的飲食習慣以外賣為主,喜歡吃一些速食、炸物,像炸雞、漢堡、薯條這類食物幾乎成了他日常的主食。

他起初覺得血糖控制還可以,但逐漸發現血糖波動越來越大,特別是餐後1-2小時,總是感覺乏力、心煩。

後續的血糖監測也證實了他的疑慮,他餐後的血糖數值遠高於正常值。這時候,我告訴他要注意避免食用高GI食物。

高GI食物就是那種能迅速讓血糖飆升的食物,比如白米飯、精製麵包、糖果和油炸食品之類的,它們在消化過程中速度很快,血糖一下子就漲上去了,結果胰腺就得拚命分泌胰島素來應對,這樣就增加了胰腺的負擔。

相比之下,低GI食物(如全麥麵包、雜糧飯、豆類等)則能緩慢釋放糖分,血糖上升也更平穩,有助於糖尿病的長期控制。

我的那位患者,在調整飲食習慣后,逐漸將這些高GI食物從飲食中剔除,轉而選擇低GI的健康食品。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他的血糖波動已經好多了,精神狀態也比之前好了很多,餐后血糖不再像以前那樣劇烈升高,體重也慢慢恢復到了正常範圍。

他的例子真的是很有說服力,證明了飲食習慣對糖尿病控制有多大的影響。換個飲食方式,生活品質就能得到顯著提升。

注意“餐后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些初期的患者,往往只關注早晨空腹時的血糖水準,認為只要空腹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其他時間的血糖就無關緊要了,事實上,餐后血糖的控制同樣重要,甚至對糖尿病的控制效果更直接。

我接觸過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她早晨血糖基本正常,但她常常忽略了餐后血糖的波動。

每當她工作忙碌、壓力大的時候,她的餐后血糖總是飆升到很高的數值。

剛開始她並未察覺,直到定期檢查時我告訴她,她的餐后血糖已經遠高於正常值,長時間如此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風險增加。

餐后血糖反映了餐后消化吸收過程中胰島素的分泌情況。

通常來說,餐后1-2小時是血糖波動的高峰期,而這段時間的血糖水準過高,長期得不到控制,很容易造成血管內皮的損傷,進而影響到心腦血管、眼底等重要器官。

尤其是高餐后血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密切,這也是糖尿病患者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因此,不僅要關注空腹血糖的控制,更要定期監測餐后血糖,事實上,一些先進的血糖監測技術,像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可以説明患者即時追蹤餐后血糖的變化,為調整飲食和運動方式提供重要參考。

保持“良好的心態”

糖尿病的管理不僅僅依賴於藥物、飲食和運動,心理健康同樣至關重要,情緒波動、焦慮和過度壓力都會直接影響身體的代謝,甚至干擾胰島素的分泌,進而導致血糖波動。

一位女患者讓我印象深刻,她的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需要和客戶溝通,常常加班到很晚,壓力和焦慮讓她的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

儘管她嚴格按照我的建議調整飲食和運動,但情緒的起伏卻讓她的血糖時高時低。

經過我一段時間的勸導和心理疏導,她開始學會放鬆自己,注意減壓,嘗試冥想、深呼吸等方式來平復情緒,結果,經過幾個月,她的血糖水平逐漸趨於穩定,情緒也更加平和,工作效率反而提升了。

從這位患者的經歷可以看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糖尿病的管理至關重要,長期處於高壓力、焦慮的狀態,身體會分泌過多的應激激素,這些激素會影響血糖水平的穩定。

相反,如果保持放鬆和愉快的心情,對胰島素的作用有説明,能讓血糖更容易維持在正常水準。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藥物、飲食和運動,還要注重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態,這對長期控制血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參考資料

[1]吳霜,2型糖尿病合併肝損傷及其運動干預研究進展,第二屆陝西省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九),2024-06-18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