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每天多吃一根玉米,胰腺癌和糖尿病風險升高?真相來了
更新于:2025-04-14 10:43:34

玉米,這個在餐桌上頻繁出現的食材,一直被冠以“粗糧之王”的美譽。從街頭巷尾的烤玉米攤,到家庭廚房裡的玉米羹,再到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玉米製品,它似乎成了健康飲食的代名詞。然而,最近網路上卻掀起了一陣關於玉米的爭議旋風,有人聲稱玉米吃多了可能會增加胰腺癌和糖尿病的風險。這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確有其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玉米背後的真相。

玉米的甜蜜陷阱

想像一下,當你咬下一口甜玉米,那清甜的汁液在舌尖蔓延,彷彿是大自然饋贈的甜蜜寶藏。但你知道嗎?這看似無害的甜味,卻可能暗藏危機。甜玉米的含糖量相當驚人,一根普通的甜玉米,含糖量能達到6-8克,而超甜玉米的含糖量甚至可能超過10克。這可不是普通的糖分,它進入人體后,血糖值會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比喝下一杯果汁還要迅猛。

對於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不穩定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胰島素不得不拚命工作,以調節血糖水準。長此以往,胰島β細胞可能會越來越疲憊,逐漸失去調節血糖的能力。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不僅是糖尿病的導火索,還可能增加胰腺的負擔。胰腺就像是人體的“血糖調節器”,如果讓它長期超負荷工作,它可不會“善罷甘休”。

轉基因玉米的隱憂

在超市的貨架上,琳琅滿目的玉米產品讓人目不暇接。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些玉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因改造的。基因改造本身聽起來像是科技的奇跡,但其中也隱藏著一些潛在的風險。有些轉基因玉米,為了提高產量和抗病性,植入了特殊的抗蟲蛋白。這些抗蟲蛋白雖然對人類無害,但卻可能對腸道菌群產生影響。想像一下,腸道菌群就像是一個精心維護的生態花園,而這些抗蟲蛋白就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可能會擾亂這個生態平衡。研究發現,某些轉基因玉米中的Bt毒蛋白,會殺死某些腸道細菌,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

而腸道健康與胰腺的關係,就像是一對緊密相連的齒輪。腸道菌群一旦紊亂,胰島素抵抗的風險就會上升,糖尿病的幾率也可能增加。除此之外,轉基因玉米的植株還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某些地區的土壤污染嚴重,種出來的玉米里可能含有微量的鎘、鉛、砷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進入人體后,部分會儲存在胰腺組織里,增加炎症反應,久而久之,可能誘發胰腺癌變。

黃麴黴素:潛伏的致癌殺手

比轉基因更令人擔憂的,是玉米里的黴菌毒素。玉米特別容易被黃麴黴污染,尤其是在潮濕、存儲條件不好的情況下。黃麴黴毒素是一種I類致癌物,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最強的天然致癌物之一,它的毒性比砒霜還猛。

黃麴黴毒素對肝臟和胰腺的傷害,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刀,不斷切割著細胞的防線。它進入人體后,在肝臟代謝,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對細胞DNA造成損傷。如果肝臟的解毒能力跟不上,毒素就可能進一步影響胰腺細胞,讓胰腺長期處於慢性炎症狀態,增加癌變的可能性。一項針對東南亞和非洲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長期攝入黃麴黴毒素的人,患胰腺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3-5倍。這些地區的居民,主食以玉米、花生等容易黴變的食物為主,長期食用被黴菌污染的糧食,可能是胰腺癌高發的原因之一。

玉米還能不能吃?

玉米本身是一個營養豐富的食材,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人體健康有著諸多益處。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玉米也不例外。如果吃得不對,確實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合理食用玉米的建議

? 不要長期把玉米當主食:玉米雖然好,但也不能“獨霸”餐桌。如果每天主食里全是玉米,血糖波動會很大。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更不能把玉米當成“降血糖食品”,長期大量吃,反而可能加重胰島素抵抗。

? 盡量選擇普通玉米,少吃甜玉米:普通玉米(也叫糯玉米、老玉米)含糖量比甜玉米低,而且膳食纖維含量更高,升血糖速度相對慢一些。如果是血糖不穩定的人,最好選普通玉米,而不是超甜玉米。

? 存放要注意防黴,發黴的玉米堅決不吃:玉米存放時間過長,特別是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黃麴黴菌。存放玉米時,要保持乾燥,發現有霉味、顏色發黑、發綠的玉米,立刻丟掉,不要心疼。

? 搭配蛋白质和好脂肪,減少血糖波動:吃玉米的時候,最好搭配一些蛋白質和健康脂肪,比如雞蛋、魚、堅果。這樣可以減緩血糖上升的速度,減少胰腺的負擔。

低碳水飲食:真的好好嗎?

有些人聽到碳水化合物會升血糖,乾脆開始生酮飲食,每天幾乎不碰米飯、麵條、玉米,連水果都少吃,想靠這個方法減少胰腺的負擔。然而,長期極端低碳水飲食,可能會導致胰島素分泌異常,甚至影響胰腺功能。

人體需要一定量的碳水來維持代謝,如果長期攝入不足,胰腺可能會適應性降低胰島素分泌。一旦恢復正常飲食,血糖波動可能比以前更劇烈,反而容易誘發糖尿病。此外,極端低碳水飲食會讓膽固醇水準升高,增加胰腺炎的風險。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長期反覆發作,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