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太原晚報
三學寺:鬧市中的古剎
王 欽
三學寺月亮門和古樹(資料圖)
后王村三學寺(資料圖)
據寺廟內碑記載,該寺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寺院初建時規模巨集大,後因戰亂與洪水幾經損毀,現存建築多為1944年村民自發捐資重建的,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簷下鬥拱層層疊疊,如蓮花次第綻放;殿頂琉璃脊獸栩栩如生,似在雲端遊走。在那些斑駁的磚石縫隙里,至今還留存著當年工匠用糯米漿混合石灰勾縫的痕跡,歷經八十余載風雨,依然堅韌如昨。
三學寺坐北朝南,二進院佈局,南北長36.25米,東西寬18.29米,佔地面積663.01平方米。中軸線有山門、正殿,兩側有廂房、配殿。山門為隨牆門,懸山頂,中設板門,走馬板題“三學寺”。正殿磚砌台基,長18.29米,寬6.42米,高1.2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頂,五檩無廊式構架。梁枋上彩繪有人物圖案。殿內梁架上彩繪有龍、山水、人物、牡丹等圖案。
大雄寶殿內,三尊金身佛像慈目低垂俯瞰著眾生,蓮花座下祥雲繚繞。佛前長明燈的火苗輕輕搖曳,西塑像是藥師佛,東塑像是阿彌陀佛,中間塑像是釋迦牟尼佛。
兩進院落由一座月亮門間隔,月亮門東側是一株兩個人抱不住的古樹。古樹枝幹虯結如遊龍,樹皮上布滿深淺不一的紋路,恰似一部鐫刻在年輪里的地方誌。
這裡住著一位名叫定海的住持,還有一個叫李春拴的俗家弟子。定海住持的房間里掛著一幅書法作品,上書“禪心無塵”四個大字,字跡剛勁有力,仿佛蘊含著無窮的力量。秋日裡,樹葉飄零時定海會手持竹帚,清掃落葉。他說:“掃地即掃心,落葉亦菩提。”這種世俗與修行的奇妙融合,恰是三學寺最動人的註腳——它既不是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也不是香火鼎盛的觀光勝地,而是一方讓普通人安放心靈的凈土。
最是引人注目的是寺裡的晨鐘暮鼓,每每特殊節日便會響起。渾厚的鐘聲穿透薄霧,掠過街巷阡陌,驚醒了尚在沉睡的城市。鍾身上的銘文雖已漫漶不清,但敲擊時仍發出清越的迴響。定海說,鐘聲有九響,暗合“九九歸一”之意,每一聲都在訴說著美好的祈願。暮色四合時,萬家燈火次第亮起,與寺內的長明燈交相輝映。晚風掠過殿角的銅鈴,叮咚聲和著鏗鏘的鼓聲彷彿是歷史的回聲。
三學寺,這座隱於鬧市的古剎,它既是凝固的歷史,也是流動的詩篇。在這裡,歷史與現實交織,傳統與現代交融。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見證著時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