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華夏民族的唯物辯證思想
更新于:2025-04-13 15:58:22

本文轉自:中華讀書報

    ■陳穎  陶家俊

    道家思想並非老子創立,老子並不是道家思想的源頭,他只是傳承和發揚了文王、周公的聖王之道以及夏禹、商湯的聖王之教,並在此基礎上,損其敝,維其新,終成為上古三皇道術在後世的集大成者,而非原創者、開創者。《道德經》則是老子依據《易經》中描述的相互邏輯所著作,而後世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鑒”於《道德經》中的原始思想。伏羲以河圖洛書為原本畫出了《先天八卦》,後世周文王從先天八卦中演化出六十四卦的《周易》——又稱為《後天八卦》,這些思想是華夏文明的起源。

    《道德經》所揭示的“道理”,可以用三句話加以概括,即,道者,萬物之所宗;德者,萬物之所府;經者,萬物之所奉。所謂“道者,萬物之所宗”,是指道為萬物之宗,萬物非道而不能生。道,無形無物,無名無狀。道生鴻蒙之氣,鴻蒙之氣生天地,天地相合而化生萬物。同時,道還給天地萬物的運行設定了規則和秩序,並推動著萬物生生不息的永恆演化。

    所謂“德者,萬物之所府”,是指道以德府之,而作用於萬物。萬物合道則積德,積德則養正,養正則能久。道為根,德為本,萬物為末。離道,則德不生;離德,則物不成。根本固,則物可以長久;故物昌盛者,必固其根本。聖人積天德,府天下,蓄而養之,而使天下萬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謂,德者,萬物之所府。

    所謂“經者,萬世之所奉”,是指華夏聖人所傳真人真言,用以治國安民,萬世之所奉,謂之經;抱神合道,通天徹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謂之聖;非華夏之人,不可以稱為聖;非華夏之聖人所言,不可稱為經。

    道、德、經,三字合起來是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萬物之所宗;人行於道上,則能有德;聖人闡述這個道,以及告訴人們怎麼把握道,行道積德以蓄養天下,並用以治國理政的聖王經典,就是《道德經》。

    老子通過《道德經》告訴我們: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但世間萬物都是由兩個最基本的核心要素組成:一個是自然規律(道),一個是物質(名);同樣的物質(名)由不同的自然規律(道)支配后將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比如同樣是水這種物質(名),由不同的自然規律(道)支配后將呈現不同的形態:在零度以下將呈現為冰、零度以上呈現為水、100度以上呈現為水蒸氣。我們看到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本質上是由元素週期表中113種基本元素(物質—名)按照不同的自然規律(道)支配而創造出來的。所以《道德經》開宗明義就指出了世界的本質:世間萬物是由兩個要素組成,一個是道(自然規律)、一個是名(物質);

    讓我們以《道德經》第一章為例,對經文進行深入闡釋。

    道可道、非常道:以自然規律(原始的道)來總結自然規律就能得到更加高階、更加完善的“自然規律(高階的道)”:就像是我們在1+1這個規律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更加複雜的數學公式一樣;世界上所有複雜的自然規律都是在簡單的自然規律上發展起來的。

    名可名、非常名:簡單的物資可以變成非常複雜的物資:就像碳原子和氫原子可以組合成非常複雜的“有機物分子”一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世界的起源在於“物質(名)”的起源。“物質(名)”是組成萬物的母體,就像我們人類本質上是由碳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有機物一樣,這些原子就是我們人類的母體。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基本物質(元素)通過不同的自然規律(道)支配而完成,所以最原始的那些物質(名)是孕育世間萬事萬物的母體。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在道家思想中,有和無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概念——即相互對立的同時又相互依賴存在。我們清空物質(名)來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妙之又妙的自然規律(道);然後我們觀察由道(自然規律)支配的物質后,萬事萬物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道(自然規律)和名(物質)同時起源並造就了這個繽紛的世界,他們是構成大千世界的兩種不同要素,都可以稱之為聖潔的原力。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自然規律)和名(物質)這兩種聖潔的原力是我們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本來面目的“入口”。只有掌握了道(自然規律)和名(物質),我們才能認識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綜上所述,老子寫《道德經》的首篇便開宗明義地教導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和入口:那就是從組成這個世界的兩個核心要素道(自然規律)和名(物質)作為認識萬事萬物的“入口”。由此可見,老子思想是華夏民族史上經得起考證的、最早的、最系統的、最簡明的唯物辯證思想。

    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方法,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先見森林,後見樹木。所謂“先見森林,後見樹木”,就是先從整體上把握《道德經》,坐上飛機在森林上空察看,爾後來到森林之中,再具體考察每一棵樹。《道德經》是把宇宙萬物視為一個整體,這個整個就是一統,就是“一”“大”“太”“太極”。宇宙、社會、國家、個人,一棵樹、一株草,皆為一個整體,天地萬物合一,天地人合一,天人合一,天地萬物的過去、現在、未來合一。這就是《道德經》的整體觀,也叫一統觀,進而產生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思想。這種大一統的思想深入骨髓,是全球其他文明不具備的要素——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華夏文明唯一沒有斷根脈的根本原因。在全球所有的文明中,這個思想可能是華夏文明唯一具備的。

    第二,著重把握核心概念。這是把握《道德經》真諦的一把萬能金鑰匙。這個核心概念就是“道”和“德”。把握了這一組核心概念,就從整體上把握了《道德經》的精神實質。在老子的道德經中,道的含義是指“自然規律”;德的含義是指人遵從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和狀態。

    第三,善於運用類比聯想思維,立足現實,發現文字以外的答案。“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道德經》的語言風格。這就是說,還有該說的話沒有寫進《道德經》,寫進《道德經》的文字也不能盡表其意。

    學習《道德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思想讓華夏擺脫了唯心主義宗教觀的束縛,為個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治國理政而構建了各種政治模式、行為規範,發展出輝煌的文化、思維。其精華就包括全面推行郡縣制;建立標準化機制;摒棄神學、探索科學;合縱連橫的博弈思維和兵家思維等等。先秦諸子百家是華夏文明的精華,歷數千年之洗禮而不減其澤。

    老子曰:“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當今中國,文化復興浪潮已經形成,先秦諸子思想必將在偉大的新時代繼往開來,構建起符合時代發展和人民需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以此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刻的到來!

    (作者陳穎系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講師,陶家俊系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2025-03-26 03:14:21
能不憶蘇祠
能不憶蘇祠
2025-03-26 03:14:26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5-03-26 03:27:15
一手煙火 一手詩意
一手煙火 一手詩意
2025-03-26 03:29:32
春在溪頭薺菜花
春在溪頭薺菜花
2025-03-26 03:31:14
從詩經里走來的桃花
從詩經里走來的桃花
2025-03-26 03:35:34
唯將此心付方圓
唯將此心付方圓
2025-03-26 03: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