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岳陽日報
洞庭濤聲里的千年對話
——岳陽“憂樂”文化的精神長河
□彭仁滿
楚辭遺韻汨羅江畔的憂樂胎記
孤舟悠然蕩漾,其輕盈之姿與香草之馥鬱,在磊石洞庭山那如輕紗般朦朧的晨霧中,交織出一幅動人心魄的詩畫。屈原那孤寂而剛韌的身影,恍若一幅未乾的水墨長卷中潺潺流淌的墨漬,深邃且洋溢著無盡詩意。他腰間懸掛著寒光熠熠的長劍,頭戴高聳雲霄的切雲冠,將“哀民生之多艱”的沉痛歎息,細膩地融入《離騷》那纏綿悱恻、哀婉動人的楚調旋律之中,使得洞庭湖的滾滾波濤,自此鐫刻上了永恆的憂思與哀愁,以及對“民生各有所樂”的深切期盼。
那些“制芰荷以為衣”的香草意象,猶如甘霖般滋潤著湖湘文學浪漫而茁壯的根系,更化作岳陽人心靈深處永恆閃耀的精神燈塔。每逢端午佳節,江畔龍舟的彩繪船舷上,依舊躍動著《九歌》中“荷衣兮蕙帶”的斑斕光影,彷彿那遠古的詩意與情懷,穿透了時空的枷鎖,於目前再度綻放。那些絢爛奪目的色彩與靈動飄逸的光影,恰似屈原那不朽的靈魂,在岳陽人的心田熠熠生輝,歷經代而薪火相傳,永不熄滅。
西元前278年的那個淒清五月,屈子懷石投江,激起層層漣漪,如同歷史的低語,穿越了漫長而深邃的時空隧道,最終在岳陽樓的重簷飛角之下,凝聚成永恆的旋律,迴響不絕。這一“以身殉道”的悲壯之舉,宛如蒼穹中的璀璨流星,不僅照亮了夜空,更將汨羅江從單純的地理名詞中解脫,昇華成為中華文明中一座巍峨的精神燈塔。
恰如2023年湖南衛視那場莊嚴而盛大的“端午原祭”直播中,數萬民眾心潮澎湃,同聲齊誦《離騷》,滾滾聲浪猶如江河奔騰,激蕩著每一個人的心田。那不僅僅是文字的誦讀,更是對“身既死兮神以靈”這一崇高精神的當代詮釋,是對屈子不朽靈魂的深情呼喚與敬仰。在這片熱土之上,屈子的精神如同不滅的薪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樓記新聲范公筆下的憂樂辯證法
在那木刻雕屏的幽邃之中,時空彷彿被巧手摺疊,岳陽樓二層,紫檀木雕屏熠熠生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以鎏金文字之姿,潺潺流淌其上。遊人的指尖輕輕滑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凸起筆觸,猶如穿越了千年的風塵,觸碰到了慶曆四年的溫柔春風——那一刻,滕子京重修樓閣時夯土的沉穩節奏,與今朝洞庭湖濕地保護工程機械的轟鳴交響,在“政通人和”的巨集願里,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深情對話,共鳴悠長。
憂樂哲學,在新時代的浪潮中裂變重生,綻放出鮮活的光芒。岳陽樓區,一舉創新“憂樂積分制”,猶如古典精神在現代的璀璨綻放,將社區志願者防汛巡查的每一分、每一秒,細細換算成沉甸甸的“先憂值”,讓這份古典情懷化作超市貨架上的米面糧油,溫暖人心。而屈子書院內,《九章》生態農學課正引領著汨羅江畔的稻農,以《橘頌》的智慧為筆,勾勒出一幅幅有機水稻的綠色畫卷。
昔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二元敘事,在新時代的天空下,已悄然演變為“在崗盡責為民憂,退休獻策為國樂”的現代公民倫理。這不僅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更是一種責任的昇華,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著前行的道路,引領人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民俗圖譜從龍舟號子到數位漣漪
偷木造舟的儀式密語。每年穀雨輕拂過汨羅江岸之後,那些隱匿於歲月深處的匠人們,便開始上演一場神秘的“竊木秘儀”。他們藉著夜色的掩護,悄無聲息地潛入深邃的山林,如同古代的俠客尋覓著世間的珍寶。在那裡,他們精挑細選,只為尋得那最挺拔、最堅韌的杉木,用世代相傳的魯班尺,細細丈量每一寸紋理,隨後以精湛的技藝,雕刻出鳳首昂揚、龍尾矯健的競渡舟。
這看似是一場充滿江湖氣息的“偷樑換柱”,實則是對楚人“篳路藍縷”創業精神的生動演繹。當2025年的《求索·楚魂》沉浸式劇場在屈子文化園緩緩拉開帷幕,遊客們佩戴著AR 眼鏡,彷彿穿越時空的隧道,目睹數位化的古楚工匠與當代非遺傳承人跨越千年的對話。那是一場智慧與匠心的璀璨交匯。
粽子沉江的詩意抗爭。五月五日的晨光如詩般灑落,老船工那布滿風霜的雙手,將裹著洞庭銀魚的菱角粽輕輕拋入江心。那一刻,漣漪蕩漾開去,形成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彷彿是大自然在《天問》的篇章中,留下的神秘標點符號。
而另一邊,年輕的主播們則操控著無人機,航拍下“萬粽齊發”的壯觀場景。這一幕,通過短視頻平台的傳播,迅速裂變,成為一場擁有2.3億次播放的現代祭典。科技的力量,讓那份“恐年歲之不吾與”的焦慮,悄然轉化為“Z世代”心中對《楚辭里的中國》的堅定文化自信。他們用行動詮釋著,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將永遠熠熠生輝。
精神擺渡從江湖之遠到星辰大海
憂樂基因的星際織錦,於岳陽航太科技館穹幕影院緩緩鋪展,屈原《天問》的字元躍然其上,化作浩瀚星海中的璀璨導航圖。孩子們穿戴VR 裝備,彷彿穿越時空,親履火星之壤,探訪那以屈原命名的撞擊坑,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之智,在此刻被賦予了星際般的遼闊與深邃——那些來自岳陽,於《流浪地球2》劇組中擔任科學智囊的學者們,正以心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壯闊情懷,重新勾勒星際移民時代下的憂樂辯證樂章,如同星辰間交織的旋律,悠揚而深長。
跨國文化的和弦,在2024年日內瓦湖畔的中歐文明論壇上揚響起。汨羅江上翻騰的龍舟與瑞士湖面上悠然行駛的帆船,在這一方天地間並泊,構成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奇景,引發了無數熱議。岳陽學者呈上的《楚辭生態哲學與阿爾卑斯可持續發展對比研究》,如同古老智慧與現代理念的橋樑,讓“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堅韌求索,與《瓦爾登湖》中流淌的自然主義情懷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共鳴。這文化的擺渡之旅,恰如洞庭之水,浩蕩東流,連接長江,匯入大海,於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中,激蕩出全新的樂章,迴響不絕。
精神昇華永恆的江湖問答
當夜幕如墨,緩緩浸透岳陽樓的輪廓,洞庭湖畔的晚風,宛若歷史的信使,依舊輕拂,傳遞著跨越千年的哲思對話。范仲淹昔日憑欄,目光穿越歲月的迷霧,所尋覓的“樂何時至”之問,於今,在濱湖新區林立的5G 基站間,已化身為夜間經濟街區里霓虹燈的璀璨閃爍,照亮了現代生活的繁華圖景。而屈原那“指九天以為正”的浩然之問,正於航天測控中心的蔚藍大屏上,得到天宮空間站穿越星河的量子回應,彷彿天問有了歸宿,古今對話在此刻共鳴。
在這座城市的血脈深處,憂與樂,並非簡單對立的選項,它們如同洞庭湖水與長江浪的交響樂章,纏綿悱恻,生生不息——一面滋養著“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溫馨人間煙火,讓世俗的幸福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發芽;一面又托舉起“上九天攬月”的壯志豪情,讓夢想的風帆在浩瀚宇宙中揚帆遠航。
在這方屈原曾行吟、范公曾題詠的神聖土地上,“憂樂”文化如同不息的河流,永遠年輕,永遠充滿活力。它流淌在歷史的長河裡,也湧動在每一個人的心間,成為這座城市永恆的靈魂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