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騰飛
更新于:2025-04-14 05:56:33

本文轉自:雲南日報

專家和農戶查看堅果長勢。

本報訊(記者 張雪飛 通訊員 馬巨集濤 施曉菲) 為發展堅果產業,臨滄市依託鄧秀新院士團隊,組建了“院士專家團隊+市級科技人員+縣(區)級科技人員”的技術體系專家團隊,採取邊研究、邊試驗、邊示範、邊推廣的方式,開展果園放蜂、營養補充等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建立市、縣、鄉三級試驗示範點467個、示範面積1.55萬畝,帶動堅果種植面積100萬畝。2024年實現青皮果產量23.49萬噸、綜合產值101.54億元。這是臨滄市構建“院士專家+地方科技”協同機制,探索出科技賦能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后帶來的可喜變化。

臨滄市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原特色農業資源,茶葉、咖啡、堅果、中藥材等產業基礎深厚,但存在技術短缺、人才匱乏和產業鏈不完善等短板。為破解這一難題,臨滄市委、市政府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整合優化科技資源,組建覆蓋市縣鄉三級的特色產業科技服務隊,構建“院士專家+地方科技”協同機制,通過系統性服務、精準化施策,打通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最後一公里”,為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產業效益大幅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

立足於本地2200萬畝高原特色農業基地優勢,臨滄市聚焦茶、糖、果、林、中藥材等重點產業,以“院士專家團隊+省級科技專家”為核心,整合省級科技特派員、市級行業部門科技人員等力量,形成一支由170名科技人員組成,專業涵蓋農業、林業、畜牧等多個領域的市級科技服務隊。同時,各縣(區)、鄉(鎮)同步組建了由2294名科技人員組成的地方特色產業科技服務隊伍,構建起“市—縣—鄉”三級聯動的科技服務網路,形成了覆蓋全市、上下聯動的科技服務體系,實現了科技服務在全市特色產業領域的全覆蓋,有效解決了先進科技、有用人才、管用技術到不了農業生產一線、到不了老百姓手中的問題。

實踐中,臨滄市推行系統謀劃一個工作方案、梳理一批產業技術需求、實施一批技術攻關專案等“五個一”工作機制。在深入調研,提出助推產業提質增效的建議和思路、形成詳細的技術需求清單的基礎上,精準配置資金、專案、人才、平臺等創新資源,組織各方技術力量聯合攻克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難題,建立示範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應用。

此外,臨滄市構建五級培訓模式,按照“1個院士(專家)團隊服務1個產業”的模式,邀請院士(專家)團隊針對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開展研究、集成和示範。科技服務隊全面承接院士專家技術指導,做好“傳幫帶”工作,以通俗易懂、易於操作的方式將技術知識傳遞給廣大群眾,並通過專家授課、現場演練等方式,將先進實用技術落到村寨、落到地塊,有效提升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