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人生職業規劃?
更新于:2025-04-14 04:50:27
  • 來源:筆記俠

  •  

 

為什麼有的人,不怕變化,抗風險能力強呢?

因為他們不把崗位當崗位,而是明白這個崗位是為了解決客戶的什麼需求。他們明白,職業的存在根本並不是先有一個崗位,而是因為一群客戶有一個需求,他們需要有一套解決方案,於是才有了這個崗位。

所以,他們致力於更好地解決客戶需求,這樣,即使這個崗位因為組織調整消失了,也能通過客戶未滿足的需求,找到新的職業。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如何精準找到客戶的需求,並匹配相應的能力,是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課。

在傳統的職業規劃中,一般先測量興趣、性格,以此做出職業評估,選擇與之匹配的職業方向,規劃一個長期的職業路徑,在工作多少年之後成為中高層。

這種職業規劃是比較容易的,但容易遇到很多挑戰,比如快速變化和不確定的職業外部環境。

所以,現在我們強調另外一個概念,通過職業建模,動態地識別和設計職業生涯,通過繪製、反思、修正、測試四段式的職業重塑流程,擁抱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和自我。

就像創業,我們對於某一類人群產生洞察,希望給他們創造和交付某種價值,以此獲得收入,換言之,我們設計了一種商業模式。

但幾乎每個最初的商業模式都不太成功,當我們把產品或服務真的推向市場,你不得不去改變,甚至徹底改造它。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商業模式持續地更新與反覆運算。

職業發展的模型,就是一個最小單元的商業模式,我們把每個人都視為一家公司,你如何用經營的視角,去分析自我價值的實現,設計職業價值的可持續成長?

這一切追溯到被企業界廣泛使用的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它用9格商業底層要素,可視化地呈現一家公司如何創造價值、交付價值並持續增長背後的邏輯與運作機制,並經過多年的發展,衍生出一整套的商業推演、創新與戰略管理的方法論。

在商業模式畫布基礎上,Tim Clark、Bruce Hazen、Alexander Osterwalder撰寫了全球暢銷書《商業模式新生代(個人篇)》,由此發展出了一套職業生涯設計與企業人才發展的工具——個人畫布(Business Model You),它同樣使用畫布9格,可視化呈現工作價值鏈,構建動態的職業模型。

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啟了對於團隊的研究,企業的商業模式以及願景、使命、價值觀如何傳遞給各個團隊,團隊如何快速理解並適配組織的變革,對齊企業戰略?團隊如何突破,跨部門團隊如何高效協同,向上向下管理?Tim和Bruce隨後設計的團隊畫布(Business Models for Teams),完成了從組織,到團隊,到個人的價值全鏈路傳遞。

如此,從組織到個人,從巨集觀到微觀,企業商業的每一個層級,都從思考為客戶帶來的價值出發,自上而下,將組織價值通過每個人傳遞給客戶;自下而上,每位職場人都瞭解組織的經營邏輯與團隊的價值承載,以更廣闊的商業視角,打破組織發展中的殭化和低效,拓展更大的可能性。

從組織,到團隊,到個人,三張畫布快速拉通,幫助個人從組織的全域寬廣視角,審視和設計職業發展之路。

說回個人畫布,大家在看它的時候,千萬不要當表來填,它不是一堆待處理的任務,而是價值實現的鏈路,以及營收的設計邏輯,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要素共同組成的系統,它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底層邏輯——工作的本質是設計、創造和傳遞價值。

01

一張畫布重塑個人價值

在這張個人畫布中,價值主張為核心,因為清晰價值主張能夠連接客戶的需求與我們的差異化價值。價值主張以及它右邊的部分叫做商業前臺,左邊部分叫做商業後台。

1.商業前臺

商業前臺,讓我們找到工作價值——也就是我在直接或間接幫什麼人解決什麼問題。

① 客戶

首先,要想清楚我的客戶到底是誰?我在為他們創造什麼價值?

客戶想要的才是價值所在之處,所以每個客戶都會對我們有一個價值期待。

我一直跟我的團隊小夥伴說:“你的工資不是我發的,你的工資是客戶和業務給的。不要簡單地看你在公司崗位上做什麼,而要看你的工作到底在為哪些不同的客戶創造價值。你不管留不留在這個團隊,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你在任何地方都有立足之本。”

② 管道通路

光有想法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管道通路,讓客戶能知道你能提供這個價值。

許多職場上的委屈,都來自於我有一個很好的idea,可是別人不知道或者不支援,其實就是缺少管道通路。簡單來說,管道通路就是我們能夠影響和說服客戶的方式。

③ 客戶關係

簡單來說,客戶關係就是復購。但是放在職場里,什麼叫復購呢?當別人遇到某件事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跟你協同。

④ 收入

我們都期待在職場里得到一定的東西,比如人脈、工資、獎金等等。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獎金的績效相關方是誰?也就是人脈、工資、獎金是因為進行了什麼連接,創造了什麼價值,獲得了什麼認可才有的呢?

2.畫布後台

有前臺就一定會有後台,後台包括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夥伴和成本。

事實上,在充分瞭解自己的核心資源之後,我們就要和前臺打通,去設計商業模式。

前臺和後台打通是一個全域構設的邏輯,通過設計把我們的核心資源轉化成別人的需要,為別人提供的價值,從而得到我們所期待的收穫。

02

態的職業生涯設

在個人商業模式裡面,自己是最重要的核心資源,我們常說:“你是自己的瓶頸,也是自己的答案。”那麼,我們如何能夠去找到自己的“超能力”,在人生的年齡不斷升級我們的價值呢?

接下來就進入商業模式畫布理論的反思階段。

1.職業生態樹

我們通過職業生態樹從樹葉、樹枝、樹幹、樹根四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職業。

樹葉:崗位

在一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環境里,樹葉會隨著四季交替而變化,一個崗位也最容易被環境影響的。有可能組織的戰略或架構一變,崗位的名稱就變了,甚至直接沒了。如果我選擇職業時盯著的是樹葉,往往是最脆弱的。

樹枝:組織

如果我盯的是樹枝,它就會持久一些,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中不會突然斷了,除非遇到打雷與強風等特別極端的事件。

假設我現在進入某個大公司,如果我覺得自己在這裡只能幹產品經理,這就有點像成為樹葉。但如果我很想和這家公司一起發展,願意接受輪崗和變化,我就是一根有韌性的樹枝,有一定的抗壓性。

樹幹:行業

所謂的樹幹就是行業,比如我可能過去在金融行業里發展,現在想在能源行業里發展,因為後者行情好,更粗更結實,也更耐造。

樹根:職業

有一句話叫“這個世界最不會被替代的,是人類永恆的需求。”其實,樹根指的是你為什麼樣的客戶的什麼需求服務。簡單來說,就是你是否紮根客戶需求在做事。一旦這樣做了,崗位、公司、行業對你的影響都不會太大。

2.職業天平的紅藍兩端

在整個職場上,我們不要簡單地看作你為公司或為哪個崗位打工,一定要看的是我為哪個客戶群體服務,這個客戶群體在減少還是增長?我們一定要弄清楚的是有多少客戶是我能服務到的,同時有多少客戶是認可我們的?這是職業發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職業天平的兩端。

職業天平的右側包括:你到底為誰在解決問題?你在解決他們比較重要的需求嗎?這些客戶在增長還在消失?如果在消失,你能不能説明新的客戶解決問題?

職業天平的左側包括:你是誰?你喜歡和擅長什麼?是否會不斷提升自己?是否能熟練使用每個不同時代的工具?有多少人願意幫我們?

如果這兩端不斷地縮小,我們的職業生涯就真的垮掉了。所以,首先要反思客戶要素,其次要反思“我是誰,誰能幫我”這兩個要素。

3.職業發展的蜜罐區

我把職業生涯分成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青銅、黃金和鉑金期。在青銅早期,我們需要不斷地歷練,提升個人能力,夯實技能,瞭解自己;到了青銅後期和黃金期(工作5年到10年之間),我們需要不斷尋找職業蜜罐區,去創造最大的價值。

每一個職場人,不管你在哪個崗位,你扮演哪個角色,你處於哪個職業階段,都應該花一些時間去關注這個世界的變化。

你既要知道公司業務會往哪個方向走,即客戶願意買單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也要瞭解整個行業在經濟趨勢下的變化,也就是去累積商業洞察力。

同時,你要瞭解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情,而三者重合的部分,就是你的職業蜜罐區。

這裡再推薦一個工具,叫生命線故事。這個工具的底層邏輯是我們相信人生的重要時刻會塑造和成就我們。

生命線有縱向、橫向兩個維度,橫向是時間軸,縱向是情緒的高和低。按照時間線把你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寫在生命線上,然後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接著用生命線去做一個深度的自我洞察和對話。

這些高光時刻有什麼共性?它打動你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認為那是一個好的時刻?那些有挑戰的時刻你是怎麼度過的?在度過那個時刻的時候,有哪些人説明過你?

生命線故事是一種結構化思維,也是一個可視化的思維,如果你願意找三個夥伴聊一聊,在分享的過程會對關鍵事件的回憶更加完整。你可以在其中找到你相信的、你堅持的、你擅長的、你得到的,然後用這些問題去做一個很好的收斂。

它可以提升你對於客戶的理解能力,提升你對趨勢的洞察能力,提升你對自己的瞭解能力,從而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完整的、高品質的判斷。

03

AI時代,

如何重構你的個人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畫布的作者Alex 在很多年前說了一句話:“商業模式就像冰箱裡的優酪乳,是一定會過期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因為一家公司的模式再厲害,也一定會過時,我們需要不斷反覆運算模式,在不同的階段使用適合的模式發展。

今年上半年,高盛有個報告說:美國 7% 的崗位可以被 AI 替代,63%的崗位會得到 AI的輔助,只有 30%的崗位不會受到 AI的影響。我看到之後就給我的小夥伴講一句話:“我們這個年齡已經很難成為 30% 了,但是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了63%。”

我們要主動了解變化,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了解如何在我的模式里加入AI這個工具。

2016 年,麥肯錫出過一個報告,說根據一定的數據推算,接下來 15 年是職業大變遷的 15 年,就是中國有一個億人需要重新就業。因為近幾年的疫情、戰爭和科技的變化,這個時間大大縮短了。

面對職業大變遷,我們首先要關注或接納這個變化,同時,當我們能描述清楚個人畫布的內容之後,做一個深度的自我對話,接下來可以用提問清單中的三問來幫忙做反覆運算方案的診斷。

1.提問清單

問題1:是時候提升了嗎?

所謂的提升,包括職位的提升和能力的提升,在做完反思之後,去判斷是否需要提升。

簡單來說,這個提升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我的能力很牛,但是現在沒有被發揮出來;第二種是我現在扛著很大的任務,但是我的能力還不夠。

問題2:是時候離開了嗎?

離開分為三種:第一種離開是換崗位,可能換個工作環境更能發揮你的優勢,更適合你的長遠發展預期;

第二種離開是選擇離開組織,出去單幹了,自己創業了;

第三種離開是因為一些不可調劑的衝突,是一些感性層面或者跟你的訴求不合而導致的離開。

問題3:是時候調整工作風格了嗎?

當我們面對衝突,但是沒有到不可調劑的狀況時,就應該思考是不是應該調整自己的工作風格,比如換種溝通方式。

2.應對無序世界的基本原則

面對快速變化的無序世界,很多人都感到焦慮。回顧我創業十三年的歷程,前面的三四年都是蒙著頭創業的,為了創業而創業。

大概到了三、四年之後才真的知道創業的底層本質是什麼,驅動力是什麼。

我覺得職場也是一樣,我們必須要知道什麼能幫你渡過難關,什麼能幫你守住定力。

① 立足客戶需求,保持全域思考

客戶的需求才是職業的存在根本,職業的存在根本並不是先有一個崗位,而是因為一群客戶有一個需求,他們需要有一套解決方案,於是才有了這個崗位。所以一定要清楚地看到我們到底在幫哪些客戶,解決的是邊邊角角的問題,還是核心問題?

當我們在幫一群增長型的客戶解決一些比較重要的根本性問題時,這個崗位一定是穩固的,或者說這個工作本身就是有價值、有前景的。

② 建立你的模式,做出每個職業階段最好的決策

試著去建立你的模式,並用模式去做職業階段的決策匹配,思考這個職業階段需要具備什麼能力,誰能幫我累積這個能力,這個能力能不能轉化成下一個階段的資源?

我們不光要看職業階段的職業課題,還要試著把每一個階段的職業課題變成商業模式的模式課題,這樣才能良性運作起來。

真的要做好一個事,就不能只懂一個事,我們要成為一個雜家。比如我會用現狀畫布來整理今年的工作重心,當外部發生變化時我就調整一下模式。同時,我也會設計一張未來畫布,試著用模式的方式去解構、推演和做決策。

③ 保持對環境的敏感度,不斷調整你的模式

業內有句話叫,“影響職業發展的外部因素有且只有兩個,第一個是環境帶來的機遇,第二個是我們身邊的人。”所以,一定要保持對環境的敏感度,一定要卡出時間去看一些你不喜歡的報告、白皮書,試用新的科技。

這3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創造價值、突破價值,實現價值變現,在任何一個經濟週期里都能找到立足之地,甚至能夠把他們擁有的東西轉化成別人想要的。

end 

認知突破與價值提升
認知突破與價值提升
2025-03-26 07:42:37
打工有錢途嗎?
打工有錢途嗎?
2025-03-26 07: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