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I繪畫
我想先從「強迫症」開始聊起。
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拿強迫症來開玩笑。比如:
「這裡有個詞可能用錯了,它不是這個用法。抱歉,我可能有點強迫症。」
又或者:
「你的書架有點亂,我幫你按厚度和大小排好序了,抱歉,我可能有點強迫症。」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在這種語境下,我們所說的「強迫症」,可能是指一種對細節的認真,以及對某種秩序的熱衷。它是不好的嗎?當然不是。它無傷大雅,不會造成什麼問題,是完全正常的現象。
但是,在日常語境背後,在沒有被我們覺察到的地方,強迫症,可能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這麼簡單。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在群裡有讀者提問,說:無論做什麼事情,我總是希望能按照安排一步一步走,如果發生了變數,或者搞亂了順序,就會感到非常難受,甚至想直接放棄這件事情。這是什麼原因,怎麼辦?
再比如:許多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安排好了一切,但閑下來之後,腦海裡總是忍不住閃過各種各樣的擔憂和煩惱:「我有沒有出錯??」「有沒有哪個細節被我遺漏了??」「是不是所有地方都安排好了,需不需要再檢查一遍?」
很容易被忽略的是:它們跟強迫症其實都有著一定的聯繫,有著共同的機制和原理。
所以,如果你也有過這些類似的情景和經歷,那麼今天,我想跟你好好剖析一下:為什麼它們會發生?我們可以如何應對它們?
首先,還是要嚴肅地釐清一個問題:
強迫症是一種嚴格的癥狀,有著明確的診療和判斷條件,發病率大約為2%。因此,幸運的是,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遭遇到的都不是強迫症,而是一種輕度的、帶有強迫傾向的思維和行為 —— 我把它稱為「強迫性思維」。
正式的強迫症是會嚴重影響生活的:強迫症患者會作出無法控制的強迫行為,比如出門時一定要反覆開門關門若干次,每隔幾分鐘就要洗一次手……這會佔據他們非常多的精力和時間,必須接受治療才行。
反之,強迫性思維則輕微很多:它們大多數只會在特定時候出現,並且不會持續很久,主要是對我們造成精神壓力,讓我們陷入焦慮、疲憊和內耗之中。
但是,它們是可以被消解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規避和化解它們。
那麼,強迫性思維有哪些典型的表現呢?大致有這麼三類:
1)不能容忍事情失去控制:
喜歡把一切安排、規劃得井井有條,要求每件事情按照自己設想的順序和邏輯發生,如果偏離了自己的安排,就會感到非常難受;
2)過度關注無意義的細節:
即使是不影響大局的細節,也一定要事無巨細地安排妥當,務必做到沒有任何遺漏,要等一切都安排好了才開始行動;
3)經常出現侵入性的想法:
腦海中經常會產生種種擔憂,明知這些擔憂是不理性的,極有可能根本不會成真,但總是會忍不住去想,難以拋開它們……
不難發現,它們的共性和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點:過度的控制欲。
普通人一般都能接受這麼一點:事物有各種可能性,有自己的內在邏輯,會有多種不同的演變方向。
但強迫性思維較強的人則不然。他們很容易對周圍的世界存在這麼一個信念:事情一旦脫離我的控制就會變糟,因此我不能讓它們脫離控制,我一定要掌控一切。
基於這一點,強迫性思維的人往往喜歡什麼呢?親力親為。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風險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規劃和安排,難以接受「事物跟自己設想不同」這件事,堅定地認為只有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哪怕一切都安排妥當,他們也非常容易感到不放心,需要反覆不斷地去檢查、核對,確保一切都在正常範圍內,沒有偏差。
這就會導致他們生活得非常累,腦海中總是會有非常多的擔憂和想法,大量的時間精力也會被種種「控制行為」所佔滿,難以騰出手去考慮更長遠、更有價值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會有強迫性思維呢?導致它產生的機制和原因是什麼?
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過度緊張。
容易產生強迫性思維的人,往往有一個天生的誘因:他們天生就是較為敏感、容易應激的體質。正因如此,在他們的生活中,會比別人更頻繁地遭受到壓力。許多在別人看來無足輕重的小事,都容易讓他們產生應激反應。
又正因為他們的敏感性,哪怕是很小的壓力,都會被他們放大,產生種種後果:吃不好,睡不好,心緒不寧……從而,使得他們把壓力跟負面後果產生一個很強的關聯。
這就在他們的大腦里打下了一個深刻而鮮明的烙印:壓力是不好的,我要規避一切壓力。
於是,他們在生活中,就會總是有意無意地開啟大腦的「掃描模式」,掃描環境中一切可能造成壓力和困難的因素。
這就會佔據他們很大一部分精力和認知資源。這部分資源被用在哪裡了呢?用在對周圍的一切進行掃描和識別:它是不是一個風險因素?會不會對我造成影響和威脅?
可想而知,在這種前提之下,他們的應激體質就更容易被激發,從而,使得精神長時間繃得很緊,生活在一個過度緊張的狀態之中。
所以,一個非常自然的捷徑就應運而生了:
怎樣才能避開這些風險因素,讓我不遭遇到壓力?那當然是事先規劃好一切,讓事情按照我的控制和安排去發生。
這就是強迫性思維的重要機制。
在這個基礎上,他們會再撥出一系列的認知資源,用來監控事情的發展:一切有沒有循著正軌在走?有沒有脫離我的掌控??有沒有出現任何意外和變數??
因此,你會發現:生活中,這樣的人往往高度謹慎,非常細緻,能夠特別專注而認真地推動一件事情 —— 這是他們的優勢所在。
但一旦需要處理較多、較複雜的任務,需要多線操作,又或者需要隨機應變,他們往往就會「過載」,從而嚴重影響狀態:要麼手足無措,要麼方寸大亂,要麼情緒爆發,要麼索性「躺平」「擺爛」、讓一切聽天由命……
但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保持讓一切循著軌道運作,時時去監控和把控,本身已經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了。
因此,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和感受,那麼我想對你說的話就是:
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慾望。
事情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和邏輯,它可能會遂你的意,也可能不會 —— 但決定這一點的,並不是我們的行為和干預,而是其他諸多無法被我們影響的因素。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個線性的因果關係:並不是我們做了A,就一定會得到B;不做C,就一定不會遇到D。不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概率」。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增加一點概率,或者減少一點概率。
什麼意思呢?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成千上萬個因素所共同影響的,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事情的走向。與此同時,這些因素之間還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存在動態的相互影響。我們永遠無法瞭解所有因素,也就永遠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
我們能知道的只有什麼?只有我們通過手頭的資訊,對事情走向和結果做出的一個模糊的、基於信心的判斷:這就是概率。
同樣,我們能做的是什麼?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在這條已經被確定的路徑上做一些干預,給予一點推動,增加一點砝碼,改變一點概率。
即使我做到了我所以為的全部,對它所有的影響因素來說,也許只是不到10%。那麼剩下的90%呢?也許只能交給我所不知道、也無法干預的因素去決定了。
但我只要在我能做的範圍內做到最好,把所有的砝碼放上去,就沒有什麼可遺憾和後悔的了。
一旦你抱著這樣的心態去看待我們的努力和結果,你也許會感到更加釋然。
控制我能控制的,影響我能影響的,剩下無法被控制和影響的,就任由它去發展,不要抱著太強的期待和慾望。
安全感並不來源於「控制一切」,而是來源於什麼呢?
來源於:無論發生什麼,我都能應對自如。
這才是我們需要去樹立的信念,以及需要去培養的能力。
那麼,有些什麼辦法,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擺脫「強迫性思維」,更好地放下控制欲呢?
可以試試從這三方面入手。
1. 改善過度緊張的體質
前面講過,強迫性思維的機制,是敏感和應激體質,也就是過度緊張。因此,想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也可以考慮才能夠改變這種容易過度緊張的體質入手。
具體來說,有三個因素是可以去影響的。
1)血清素
大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太低,我們就更容易情緒波動,易怒易激,心情低落,這也是造成「過度緊張」的重要誘因。
因此,生活中最簡單又有效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接受更多的光照。原因很簡單:血清素只有在陽光之下才會更好地分泌。這也是治療血清素缺乏常用的療法。
如果你是一個夜型人,那麼把自己的作息調得更早一些,讓自己擁有更長的白晝時間,可能是一個有效的做法。
同樣,盡量不要待在昏暗的室內,如果可以,讓自己工作的位置離視窗更近些、能沐浴在陽光之下;如果有條件,白天盡量多到外面走走,多曬曬太陽(做好防曬);公休日也不要宅在家裡,而是多到戶外運動,散步。
這些,都是有效促進血清素分泌的辦法。
2)放鬆
如果你有條件,可以試試一個簡單的做法:找一個有空的時間,到外面去走一走,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跟這個世界近距離地接觸。
試著去聽一聽周圍環境里的聲音,聞一聞各種東西的氣味,專注地吃一頓飯,感受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放鬆方式,可以讓身體舒展開來,讓大腦得到充分的按摩和休憩。
試著把它變成一種習慣,讓這個習慣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一天,消解掉多餘的緊張和壓力。
3)鍛煉
大腦時時刻刻都在掃描著我們的身體狀況,借此來判斷我們能夠應對什麼樣的情境、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如果身體不夠健康,或者過於虛弱,就會導致我們缺乏自信,從而會更加懼怕壓力。
因此,不妨培養起鍛煉的習慣,強化我們的身體,不斷地給大腦提供正向的、積極的資訊,以此來改善身體的應激性。
2. 培養認知靈活性
什麼是認知靈活性呢?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快速切換狀態,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從一種視角轉移到另一種視角的能力。
許多研究發現,提高認知靈活性跟減少壓力的聯繫非常密切。原因在於:認知靈活性的本質是什麼?是海馬體中的神經發生。它可以幫助神經元重新鏈連接、佈線,從而幫助我們更快地從壓力的刺激和侵擾之下走出來,擺脫壓力對大腦的影響。
換言之,高認知靈活性的人,往往具備更強的「復原力」。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壓力和問題,都能很快從重壓之下恢復過來,去良好地處理和應對它。
那麼,如何鍛煉認知靈活性呢?
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做法,就是去探索和接觸新事物。
當你面對新事物時,大腦會發現,它的模型受到了挑戰,於是,它會開始想辦法來調整它的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適應新環境。
這個調整的過程,其實就是布線的過程。一方面,大腦會優化神經元之間的佈線,試圖設計出一套更加普適、更加全面的連接方式;另一方面,是通過創造更多、更豐富的聯繫,來呈現和表徵更多的資訊。
反過來,這又進一步加強了我們布線的能力,讓大腦更多地依賴於重新佈線和連接,不斷去鍛煉和強化它。
因此,我一直強調:打開生命的可能性,不斷去發現新事物、探索新領域,是一個非常值得貫徹的生活模式。
這不僅是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更有活力的辦法,同時也是讓我們變得更堅韌、更強大的方式。
3. 建立更多的積極關係
壓力最大的對手是什麼?在於我們能夠借用和調取的力量。
無論你如何去壯大自己,一個人去應對壓力,始終是艱難的。但反過來,一旦我們意識到一件事 —— 那就是「我們從不孤獨,我們擁有強大的後援」—— 那麼,不管什麼樣的壓力,也就顯得沒那麼可怕了。
所以,一定要多社交。
這不是說你一定要去參加什麼活動、認識陌生人、結識新朋友,而是:一定要為自己找到足夠的「盟友」,找到足夠的能夠站在你的「共情圈」的人。
人類學家鄧巴認為:能夠跟我們建立聯繫的人,上限大約是150人。其中,最緊密的兩個圈層,一個叫做「核心圈」,大約是5個人;一個叫做「共情圈」,大約是10個人。
這15個人,就是我們在遇到困難和壓力時,首先會想到、可以去求援的人。可以是你的家人,你的親屬,也可以是你的朋友。
你可以向他們傾訴,可以向他們求助,可以向他們借用資源和力量,也可以從他們處獲得支援、安慰和建議。
有沒有這麼?15個人,是你能夠去求援的盟友?
試著去找到他們。他們會是你對抗壓力最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