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曾經鮮衣怒馬的少年,如今已是肩負重擔的家庭支柱。
人生至此,如行至半坡,即使再疲憊不堪,也不得不竭力前行。
夜深人靜時,你是否有想過,如何才能讓自己活得稍微輕鬆一點?
作家雪小禪曾說:
“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
三兩知己、一杯淡茶,讓生活成為自己要的樣子。 ”
學會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給自己減壓。
中年以後,最好的狀態,莫過於刪繁就簡,過低耗人生,讓內心回歸安寧。
01
物質低耗
哲學家馬塞爾曾說:“擁有就是被擁有。 ”
獲得某樣東西的那刻,我們也被它擁有,需要在它身上持續花費心力。
擁有的越多,花費的就越多。
相反,在物質上追求簡單,就不容易被分散注意力,有更多的時間做更值得的事情。
《斷舍離》一書中有個故事。
一對夫婦喜好購物,家裡堆滿了各色衣服、名牌包包、時興家電。
寬敞的房子變得滿滿當當,兩人每天要花很多時間整理這些東西。
空間的壓抑和精力的花費讓他們情緒低落,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後來,他們意識到生活出了問題,於是開始精簡自己的物品,只留下了必備的傢俱和衣物。
從此,他們不再為選擇穿什麼衣服而頭疼,不再為整理物品而筋疲力盡。
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散步、看書、研究論文 健康烹飪。
精簡物質后,夫妻倆的生活品質反而大大提高了。
生活就是這樣,不必要的物件只會拖累自己。
捨棄之後,人生才能輕盈起舞。
梭羅曾說:“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能捨棄之物的數量成正比。 ”
任何多餘的,都是消耗。
盲目追求物質上的富足的人,無法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就是在低耗的物質中,保持內心的清明。
值得過的人生,永遠不會被物質奴役。
02
情緒低耗
有人曾說:“低落的靈魂,比病毒更容易殺死人。 ”
人一旦被負面情緒左右,就容易自我消耗,陷入無盡的煩憂中。
作家平開順的父親很熱心,喜歡打抱不平。
一天,他看見有車停在小區門口的人行道上,過往的行人都很不方便。
於是他走過去,勸說司機把車開走。
道理講了一大堆,司機卻不為所動,兩人爭論起來。
最後司機大吼:“我礙你什麼事了,沒事趕快滾一邊去。 ”
父親聽后很難受,內心充滿了憤怒和委屈,始終不能釋懷。
兩天后,父親就中風了。
平開順後來感慨,如果父親能及時排解自己的情緒,或許也不會生病。
人到中年,我們常常遇到各種煩心事。
或是孩子的調皮,亦或許是工作的不順,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
但很多時候,壓垮人的不是事情,而是負面情緒。
學會排解情緒,才能減少情緒對自己的消耗。
焦慮時,就從手頭的小事做起,讓自己行動起來,緩解焦慮;
難過時,就去看場電影,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快樂充滿內心;
煩躁時,不妨放空自己,找尋內心深處的安寧。
季羨林曾說:“一個人如果能管理好情緒,消化人世悲喜,就算經歷坎坷也能得到圓滿。 ”
讓情緒低耗,身心就少一份負擔,生活也少一分戾氣,多一分柔和。
03
社交低耗
作家麥家曾說:“人生的幸福來源在於一直對生活做減法,社交也是。 ”
年輕時,總覺得多個朋友多條路,熱衷於結交各種人脈。
等到中年再看,真正能留在生命中的,不過寥寥。
大多數社交,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
自媒體博主@凌小麥講過自己的經歷。
以前凌小麥很愛社交,總希望能夠結交更多的人。
每當圈內有同行間的活動或聚會,她都非常踴躍地參加,幾乎從不缺席。
她整天沉浸在觥籌交錯中,遇到人就殷勤地走過去,然後遞上自己的名片。
結果一段時間下來,她不僅沒有收穫什麼人脈,反倒把自己原本的工作給耽擱了。
反思斟酌後,她退出了聚會,把心思重新放到工作上,最終靜下心來,把事業越做越大。
作家蘇芩說:“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
生命中太多的疲憊,來源於費心營造關係,應付酒肉之交。
但無效的社交不僅無法賦予你能量,還會消耗你的精力。
與其在觥籌交錯中滿身疲憊,不妨將無用社交舍去。
將時間花在值得的人身上,花在自己身上,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04
身體低耗
艾默生曾說:“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 ”
青年時,我們總仗著年輕氣壯,不注重保養身體。
到了中年,身體開始走下坡路,若仍肆意揮霍,難免出現健康危機。
演員王凱在一檔節目中,說起自己患病的經歷。
他35歲時,事業正在上升期,邀約不斷,每天都異常忙碌。
有段時間,他咳嗽劇烈,去醫院檢查被告知,肺部有陰影,必須馬上手術。
而他的父親,一個月以前,才剛因為肺癌離世。
他又驚又怕,此前的許多年裡,他卻確實沒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三餐不定時,作息不規律,常年熬夜,沒時間運動……
拿到體檢報告單以後,王凱重新梳理了自己的人生,他不再把工作放在首位,而選擇花更多時間好好吃飯、養好身體。
人總是這樣,曾以為家財萬貫,聲名遠播是幸福。
直到失去健康,只能徒留“人生尚未盡興”的悵然。
有位從事臨終關懷的醫生,總結了1000多位患者的臨終遺言,他發現:
人們在臨終前的遺憾各不相同,但每個人都有的遺憾是:健康的時候沒有好好活著。
健康,是我們最寶貴,也最容易被忽視的財富。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永遠擁有好身體,即使不那麼注重,也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每一次的折騰,都會給身體帶來一絲隱患。
日積月累,終將迎來一場劫難。
沒了健康,就沒法照顧家人,也失去了實現夢想的可能性。
人生下半場,是時候學會減少身體耗能,讓自己過得健康。
飲食清淡規律,減少腸胃消化的壓力;
保證睡眠時間,讓身體得到充足休息;
堅持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注重保養,愛惜好身體,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05
精神低耗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畫過一幅漫畫,主角是個敏感的女生。
彙報工作時,她無意中看見上司皺了下眉,以為自己工作做得不夠好,惴惴不安。
從辦公室出來,她仍舊苦惱,沒有心思工作。
直到上司走過來誇讚她這周的績效不錯,她才放下心中的石頭。
從廁所出來,發現同事們都在喝奶茶,卻沒有自己的份。
她瞬間感到自己被孤立,覺得大家都不喜歡她。
結果在下班后,同事們約她一起去吃最愛的火鍋。
想起同事讓她幫忙翻譯的資料還沒有完成,她緊張地道歉,同事卻說沒關係,已經不用了。
她深覺愧疚,一直在想是不是讓同事很失望。
心中糾結了很久,編輯了很長的信息解釋和道歉,才知道同事真的沒放在心上,翻譯工作已經讓新招的實習生做好了。
有一句話說:“過多的敏感,像魔鬼一樣,吞噬自信和光芒。 ”
生活中的大多數精神內耗,都是因為想得太多。
別人的一句話,自己內心就會掀起驚濤駭浪。
別人的一個動作,就左猜右想,白白讓精力浪費。
到了中年,才明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內耗。
相比活在別人的眼中,自己的內心的富足和愉悅才更重要。
讓精神低耗,讓自己鈍感,生活終究是自己的。
▽
作家張德芬曾在書中說道:“幸福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
人到中年,要懂得在艱難的生活面前,給自己鬆綁。
不被物質束縛,不為情緒所擾;
不陷入無效社交,不肆意揮霍健康;
在寡思少慮中,將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願你在低耗的生活中,洗去一身疲憊,好好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