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感冒發燒的人突然多了起來,有人吃了抗生素就好轉,有人卻越吃越嚴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發燒背後的"元兇"可能完全不同——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雖然癥狀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大相徑庭。
一、看癥狀持續時間
細菌感染通常來得兇猛,癥狀會持續加重。比如細菌性肺炎,發燒可能持續5-7天不退,體溫居高不下。而病毒感染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燒一般3天左右就會自然消退。
細菌感染還常伴有局部明顯癥狀。比如中耳炎會有耳朵劇烈疼痛,尿路感染會有排尿灼熱感。病毒感染則更多表現為全身不適,如肌肉酸痛、乏力等。
二、觀察體溫變化規律
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往往呈現"持續高熱"的特點,體溫常在39℃以上,且一天內波動不超過1℃。退燒藥效果不明顯,藥效過後體溫又迅速回升。
病毒感染則多表現為"間歇熱",體溫時高時低,可能上午正常下午又燒起來。服用退燒藥后效果較好,體溫能明顯下降並維持一段時間。
三、留意伴隨癥狀特點
細菌感染常會產生膿性分泌物。比如黃色或綠色的鼻涕、痰液,或者眼部分泌物增多。傷口感染會出現紅腫熱痛並化膿。這些表現很少見於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更易引起全身癥狀:流清鼻涕、打噴嚏、喉嚨癢等上呼吸道癥狀多見;還可能伴有腹瀉、皮疹等表現。但很少出現局部化膿性改變。
家庭應對指南
1、體溫超過38.5℃且持續24小時以上,建議就醫檢查血常規
2、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濫用可能導致耐藥性
3、保證充足休息,每天飲水不少於2000毫升
4、飲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濕度控制在50%-60%
發燒是身體發出的警報信號,盲目用藥可能掩蓋病情。掌握這些辨別技巧,能説明你在就醫時更準確地描述癥狀,讓醫生更快找到病因。記住,合理用藥才能事半功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預防。
溫馨提示:內容中醫療科普知識僅供參考,不構成用藥指南,不作診斷依據,無行醫資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