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夫婦自曝兒子被確診抽動症,專家:5至10歲最多見,易誤診
更新于:2025-04-06 04:04:55

  近日,演員雅琦在其視頻帳號上分享育兒日常,並透露她的兒子糖豆曾患抽動症。此消息一出,很快引發網友熱議,也讓更多人關注到兒童抽動症這一疾病。

  4月5日,武漢兒童醫院專家表示,我國有近1000萬抽動障礙患兒,他們容易被誤診,也容易被周圍人誤解,需要家長、老師的理解和陪伴,越是嚴厲管教,反倒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

  “幾乎每10個孩子中就有1人患病”

  日前,雅琦在視頻中分享時表示,兒子小時候被診斷患有抽動症,癥狀表現為頻繁聳鼻子、挑眉毛等。此後,她和李子雄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並積極配合治療,病情也得到了控制。

  “這類疾病在臨床並不少見。”擔任中國抽動障礙協作組組長的武漢兒童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劉智勝教授介紹,抽動障礙患病率為2.5%,按照目前我國20%以上人群處於18歲以下年齡段來估算,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人數近1000萬,幾乎每10個孩子中就有1個抽動障礙患者。

  劉智勝教授表示,抽動障礙,又稱抽動症,是兒科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一般早期最常見的是面部肌肉抽動,如眨眼、擠眉、聳鼻,繼而出現搖頭、聳肩、扭頸等運動抽動,還可能有喉部不自主地發出異常聲音,少數患兒會不自主地說髒話等。從臨床來看,半數以上患兒可以伴有一種以上的共患病,包括多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學習困難、睡眠障礙等,臨床上很容易誤診。

  “該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男孩多於女孩,以5至10歲最為多見,一般在10至12歲時癥狀表現最嚴重。”劉智勝說,約半數以上患兒到18歲以後癥狀可能消失,但部分患兒還可能延續至成年。

  值得關注的是,抽動症的孩子容易被誤解,以為是故意調皮搗蛋、擠眉弄眼,在家長、老師、同學的多方壓力下,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反倒會加重抽動障礙的癥狀。

  專家呼籲讓孩子們“慢慢來”

  劉智勝教授回憶,他和團隊曾接診了一位10歲男孩,上小學后經常被老師請家長。據老師反映,他在學校很“調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動來動去,還發出鳥叫一樣的怪聲,成績在班上擺尾。平時,他還喜歡擠眉弄眼、搖頭晃腦。家長帶他反覆排查,效果不明顯。直到2024年,家長帶孩子到武漢兒童醫院神經內科看病,經過專業檢查及評估,孩子才確診為抽動障礙合併多動症,因此導致一系列行為異常,進而影響到學習。經過近一年的對症治療,目前,孩子的情況大大改善,學習成績也有了進步。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被確診為抽動障礙,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劉智勝教授解釋,抽動障礙一般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但可共患一種或多種心理行為障礙,如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強迫障礙、睡眠障礙、焦慮/抑鬱障礙等,導致注意力下降、學習受到影響等,需儘早干預治療。

  孩子的疾病會延續至成年,是否會影響將來成家立業?對此,中國抽動障礙協作組秘書長、武漢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丹教授表示,抽動障礙可延續到成人,對患者的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可能產生不良影響,需要進行全生命週期的慢病管理。不過,通過積極干預和治療,約半數以上患兒到18歲以後抽動癥狀可能消失;部分患兒還可能延續至成年,但只要抽動癥狀輕微,不影響生活和工作,無需太在意。

  “治療抽動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醫生,還需要學校、家庭的關注和支援,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些關愛,同時更需要孩子的參與和配合。”劉智勝教授呼籲,希望全社會聯手為抽動障礙患兒營造寬鬆的成長氛圍,讓他們能“慢慢來”。

  轉自:極目新聞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