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改變命運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更新于:2025-04-13 10:21:25

聽著至理名言長大,為什麼感覺還是不夠卓越出眾?這是因為懂得多,卻都沒有去執行。

“道理”可以去學習和理解,但做到知行合一,需要的是循序漸進,道理懂再多,不落實在一點一滴的行動中,也是枉然。

真正能讓自己進步的,從來不是自己聽過的大道理,而是通過自律培養出的好習慣。

後半生,養成這三種習慣,生活將更加順心如意。

一、讀書的習慣

一個人瞭解世界的方式無非有兩種:一是讀萬卷書,二是行萬里路。讀書,可以說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打開認知大門的第一把鑰匙。

林語堂曾說:“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一個不讀書的人,他的認知與理解或固化、或膚淺,難有深度與內涵,常常被自己的世界所束縛著。

其實,一個人的人生高度,就是他讀書的厚度,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就能擁有掌控人生的底氣。

讀書,是為了求知,也是為了求己。

唯有不斷汲取新知,不斷重塑自己內心的世界,才能讓如今的自己優於昨日的自己。

聽過這麼一句話:“你讀過的書終將融進你的骨子裡,與你血肉相連,伴隨你走一生。”

讀書,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那些不起眼的字元,都充滿了生命力,打動我們,並給予力量,人生過半,唯有多讀書,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情趣的人。

二、斷舍離的習慣

《菜根譚》中說:“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若果一念清明,則淡然無欲。”

若是為物質慾望所累,背負太多,就會不堪重負,止步不前,要知道,成長是給生命做“加法”,但是成熟,是要給人生做“減法”。

1. 拋開糾纏不休的過往

生活如同一個水缸,能儲存的水有限,若不捨棄一些廢水,就融不進新的水源。

而智慧的人,不會和過往糾纏,他們明白,不論過去如何,既然已經發生了,就無法改變。

2. 拋開沒有意義的“飯局”

很多人為了拓寬自己的人脈,一門心思想擠進別人的圈子裡。殊不知,人脈的強大,往往都建立在個人強大的基礎上。

放棄無用的社交,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和喜歡的事情上,永遠是比混飯局、搭人脈更值得的投資。

3. 看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只會讓生活更累,造成這樣結果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

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因此不必為了取悅這個世界而扭曲了自己,面對閒言碎語和批評,只要沒做錯,就可以大膽去做,無需在意其他人對你的評價,擾亂自己的內心。

當學會取捨,遠離嘈雜,就會發現,原來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人到中年,經歷許多,收穫許多,但對後半生來說,適當的斷舍離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人生真正的快樂,並不只是來自於慾望名利,而是源於內心的智慧和境界。

三、早睡早起的習慣

人生如同一場跑步,比的是耐力。

年輕時,想要的太多,拿身體換物質的富足;到後來,才恍然大悟: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後半生,比起熬夜玩樂更重要的是心臟有力的跳動,比起超負荷賺錢更珍貴的,是身體的強壯有力。

而早睡早起,就是治癒身體最佳的良藥。

所有的疾病和猝死,都不是意外,而是“蓄謀已久”,身體是在一次次的熬夜中消耗透支的。

人生最遺憾的也莫過於,醒悟太晚,明白太遲,所以別忘了,只有過好今天,才能過好今後的每一天,不熬夜,堅持早睡,也別忽略了早起。

《增廣賢文》中說:“早起三光,遲起三慌。”早起能給人帶來精神的飽滿和愉悅,做事也是事半功倍;而晚起往往會感到身心疲憊,影響一天的心情。

梁實秋曾說過他喜歡早起,趁太陽沒出來的時候,寫作翻譯,效率非凡。

待到太陽升起,人聲嘈雜,他才收筆,之後每想起早起工作的時光,他都愉悅不已。

早起,看似簡單的一件小事,但它帶來的影響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因為每一次的早起,都意味著你能向更好的自己邁進。

縱觀生活中,能堅持早睡早起的人,不僅精神煥發,屬於自己的時間也十分充足,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規律作息,就是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早睡早起之後,讀書,運動,每一個困難而又美好的事情都會變得得心應手,有人正值壯年,但是體弱多病;有人行至暮年,仍然身強力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往往就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後半生,願你養成好習慣,再用習慣造就自己,多讀書,斷舍離,早睡早起,將過去所有的遺憾,都化作未來驚喜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