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眾多當代打工人而言,血管中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咖啡液”。
一日不喝咖啡,如同“行屍走肉”。
美國咖啡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美每天要喝掉5.17億杯咖啡,能繞地球1.72圈(某飄飄都“自愧不如”)!
近年來,咖啡也越來越受到國人的喜愛,路邊的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浮現,據估計中國咖啡消費總量以年均20%的速度急速增長。
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多所科研機構發表的多項研究表明,咖啡具有多種功效,可以降低多種癌症發病風險、抑制腫瘤生長、降低全因死亡風險、降低阿爾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疾病的患病風險、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幫助機體有效減肥、降低個體患膽結石的風險等。
咖啡之所以有諸多功效,與咖啡豆中含有上千種鮮為人知的化合物密切相關。如咖啡含咖啡因,是抗氧化劑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豐富來源。
所以說澳洲將咖啡上升為一種藝術。隨便一家在街角不起眼的咖啡店裡,都能製造一杯醇香濃郁咖啡。
就連在中國廣受青睞的連鎖品牌星巴克,都被許多澳洲人不屑一顧......但說到澳洲人喜歡咖啡的原因,大部分人單純地覺得,是因為澳洲咖啡好喝。
熱咖啡vs冷咖啡,哪種咖啡所帶來健康效益最佳?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托馬斯傑斐遜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熱泡咖啡(Hot Brew Coffee)和冷萃咖啡(Cold Brew Coffee)之中化學物質的差異或許會對機體帶來一定的健康影響。熱咖啡可能比冷萃咖啡能帶來更多健康效益。
尤其是,熱泡咖啡中含有高水準的抗氧化劑,這些抗氧化劑被認為與咖啡給機體帶來的多種健康有效有關。
抗氧化劑被認為與飲用咖啡的一些著名的健康益處有關,包括降低患心臟病,糖尿病和早逝的風險。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傑佛遜化學助理教授Megan Fuller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調節作用中,顯示喝咖啡對人體是有好處的,尤其是熱咖啡有更強的抗氧化能力。」
不過,Fuller博士與另一位共同作者,Niny Rao博士,在研究論文當中指出,「未來仍需更進一步的研究,咖啡的烹煮溫度與時間,在對人們健康產生效應作用的任何可能產生的差異性。」
Fuller與Rao兩位博士也發現,在酸性表現方面,熱咖啡與冷萃咖啡的表現相當類似。
以過往歷史來說,冷萃咖啡往往被認為是比熱咖啡較少酸性的,也因此對人們的胃來說,相對溫和許多。
不過,在這個新研究當中,取樣的冷、熱咖啡,其酸鹼值(pH levels)均落在4.85到5.13的範圍當中。
根據此數字範圍,Rao博士在一項公開聲明表示,「來一杯冷萃咖啡」不應該被當成是當身體需要咖啡因,卻又想避免腸胃道受苦的簡單解方。
然而,身為冷萃咖啡的忠實粉絲,其實不必那麼擔憂。
因為你所喜愛的冷萃咖啡仍含有人們所需的抗氧化劑。抗氧化劑如同在其他熱食當中所富含的,例如:多酚(polyphenols,又稱為多羥基苯酚)與礦物質(minerals)一樣,具有健康促進劑的功效。
而且冷萃咖啡仍然具有它獨特的特點:冷萃咖啡通常更具美味可口。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流行病與營養學教授Frank Hu醫師接受《健康》網站(Health)訪問的說法是,冷萃咖啡具有特別的風味,因此人们无须再添加任何脂肪或卡路里进去,如奶精、牛奶或糖等,以免破壞它的原始魅力。但有時候,喝更具抗氧化作用的熱咖啡,也是咖啡愛好者不錯的選擇。
每天該喝多少咖啡?
咖啡有諸多好處,但是任何事都有個限度,任何拋開劑量談功效都是不科學的。每天喝多少咖啡好呢?誰說都不算,還是看科學研究吧!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u教授及其同事做過一項大型研究,提示我們在從不吸煙受試者中,每天飲用咖啡≤1杯、1-3杯、3-5杯和>5杯受試者的全因死亡率風險分別下降6%、8%、15%和12%。
死亡率下降主要與心血管死亡率、神經系統疾病死亡率和自殺死亡率下降有關。這項研究於2015年11月16日發表在《迴圈》雜誌。
再結合前面一些降低癌症風險的研究,或許每天2~3杯咖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哪類咖啡好處更多?
對於愛喝咖啡的人而言,咖啡的種類也有很多。像即溶咖啡、現磨咖啡、低因咖啡,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對於疾病的發生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來自天津醫科大學的團隊就“咖啡+茶”的聯合效應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喝咖啡的受調查者中,有44.0%習慣飲用即溶咖啡,17.3%飲用研磨咖啡,而15.7%飲用低因咖啡。
數據分析顯示,即溶咖啡和低因咖啡降低中風風險的能力沒有顯著差異,但研磨咖啡與較低的中風和缺血性卒中風險下降10%相關。
對於失智風險而言,與即溶咖啡相比,研磨咖啡可以分別降低失智、阿爾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的風險17%、23%、18%。
與低因咖啡相比,即溶咖啡也可以分別降低失智、阿爾茨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的風險15%、19%、16%,研磨咖啡可降低失智、阿爾茨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的風險26%、33%、26%。
所以,在選擇咖啡時:研磨咖啡速溶咖啡低因咖啡。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必過分“盡信書”,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