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對父母曾請教清華教授寧向東一個問題。
他們說自己的孩子準備出國,應該去哪個國家?讀哪所名校?專攻哪個專業最有前景?
寧教授回答:“出國嗎,千萬別把上課當回事兒!重要的是旅行,與人接觸、交談,到處去看看。”
聽完此話,那對父母當場就懵了,完全不明白寧教授的意思。
這也反映了人際交往中一個真相:那就是認知有隔閡的人之間,是會有交流困難的。
兩個認知不對等的人,看待事情的觀點不同,角度各異,註定無法在一個層面溝通。
你的三觀,他無法理解;他的思想,你不能認同。
認知的參差,只會不斷地拉開你們的距離,讓你們之間永遠隔著一條無形的溝。
01
作家清崎有個在報社做記者的朋友。
她寫的文章很受讀者歡迎,但收入不高,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寫作能力不錯的她,趁著工作之餘寫書,想著靠新書大賺一筆。
結果新書發表後,她卻因為不會運營和推廣,一本也賣不出去。
清崎見此,便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她,應該先去學習一下市場營銷知識。
誰知她卻覺得清崎在貶低她。
在她的認知里,寫作便是寫作,市場行銷是銷售該思考的事情。
她憤憤不平地警告清崎:不要把我和低級的銷售人員混為一談。
清崎還想說點什麼,對方卻直接拒絕溝通,與清崎斷了聯繫。
多年後清崎才知,這位朋友依舊收入微薄,日復一日地過著緊巴巴的生活。
很認同一句話:認知,是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範疇,當兩個人的認知不在同一範圍,說得再多,也是無效溝通。
主持人陳銘講過一個故事。
在一次宴會上,來自非洲的使者和來自東方的使者,因為老人去世遺體怎麼處理的問題,產生了爭執。
東方使者不可置信地說:“老人去世以後,他們竟然會吃掉老人的遺骸,實在是太殘忍了!”
非洲使者也反唇相譏:
“他們竟然把去世的老人埋進土裡,讓他們在土裡面腐爛,實在是太殘忍了。
不像我們,把老人的屍體吃進去,讓他跟我們融為一體,他們才能獲得新生。”
為此,兩人都想糾正對方,甚至惡語相向。
其實,非洲和東方的使者見識、認知、成長環境完全不同,又怎麼可能相互認可呢。
正如王爾德所說:和別人談論他不了解的東西,永遠是徒勞的。
以前我時常也有這樣的衝動:
想著自己有些過來人的經驗,就想去指點他人,讓他少走彎路;
遇到觀點不一致的人,就迫切地去說服對方,使其跟我有一樣的想法。
但後來我也不得不承認:
每個人只能看到與自身同樣多的東西,只能根據自己的認知去理解身邊的一切。
如果非要去跟別人談論一些認知範圍外的東西,無異於雞同鴨講、對牛彈琴,永遠不可能產生共鳴,還會傷了感情。
02
認知鴻溝,往小了說,會造成人與人之間隔閡。
若往大了說,那它便有可能成為所有關係的殺手。
認知水準相差太大,再好的感情,也會消磨殆盡。
不久前我還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跟認知水準不在同一層次的人,在一起是怎樣的體驗?”
有人就深有感觸地說:“認知不同的兩個人在一起,除了在壓抑中掙扎,就是相互折磨。”
余秋雨和李紅便是如此。
1979年,余秋雨和李紅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但婚後因為生計問題,倆人的分歧越來越大,天天爭吵不休。
李紅認為,溫飽大於精神世界,所以應該趁著改革開放的黃金時期,下海經商;
余秋雨則與她恰恰相反,在李紅忙著賺錢時,他卻每日伏案寫作,從中找尋心靈的淨土。
各守著一方的兩個人,誰也理解不了彼此,就這樣慢慢地走散了。
無獨有偶,余秀華與丈夫尹世平婚姻破裂,也差不多是這樣的原因。
余秀華有滿腔的才情,喜歡通過寫詩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可丈夫卻十分抵觸,認為寫詩就是不務正業,不能養家糊口,甚至對其動輒打罵。
兩人平時也基本不交流,完全就像陌生人。後來余秀華無法忍受,提出離婚,丈夫也只認為,余秀華是嫌棄他窮。
絲毫不明白,余秀華追求的是一個自由的靈魂,而不是一個連正常交流都做不到的伴侶。
所以你看,這個世界最遙遠的距離,從來不是什麼天涯海角,而是認知不同。
布蘭登曾說:
“和那些自我認知水平相當的人在一起,會感覺最舒服自在,最有在家的感覺。
有的人感到孤獨,就是因為你周圍的人認知水準跟你完全不一樣。”
兩個認知迥異的人生活在一起,只會迅速激化彼此之間的矛盾,最後難堪收場。
永遠要記住:三觀一致,才能久處不厭;認知不同,一定不能強融。
03
新聞傳播學者杜駿飛,曾提出過一個“分歧倍增”的定律。
說的是如果雙方觀點有分歧,那麼,每一次爭論之後,分歧都將倍增。
如果與認知不同的人在言語上打擂臺,隔閡也只會越來越深。
我們唯一應該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說服欲,減少與其之間的交流溝通。
李開復任微軟高管時,曾在會上遇到這樣一位同事。
他鼓勵大家提高工作積極性,那人就說:工作不過是給老闆打工,拿多少錢幹多少活。
李開複糾正他:“你錯了,你不是給老闆打工,你是為了自己的發展。”
那人還是不屑回懟:“你別站著說著不腰疼,你收入高當然幹勁足。”
李開複本想再勸這位同事要把目光放長遠,多關注自我成長。
但看到那人倨傲的態度後,便跳過了這個話題,開始給其他人安排要做的工作。
聰明的人都清楚,性格或許可以磨合,但觀念卻難以改變。
面對觀念認知與自己迥異的人,與其爭辯,不如閉嘴。
張大千曾在英國辦過一次畫展。畫展中,他揮毫落筆,即興創作了一幅牡丹圖。
即將收筆時,他含了口茶噴在畫上,牡丹瞬間綻放,尤為動人。
眾人歎為觀止,但有一名英國畫家卻嘲諷說:
“原來中國畫家就是用茶水噴畫,這也能叫藝術嗎?”
張大千聞聽此言,便知其不懂中國畫中的沖墨法,也知道自己跟他再怎麼解釋也解釋不通。
於是笑了笑,一言不發地收拾東西走了。
在這個世界上,認知層次不同的人,是很難溝通的。
認知的差距,會成為橫亙在兩人之間的一堵高牆,讓雙方無法交換觀點,也無法交換感情。
知名博主九邊有句話說得很對:
“兩夥人想聊某件事,需要共同的一些知識或者經驗儲備,不然就是雞同鴨講。”
所以,與其費盡心思地去消弭兩人之間的隔閡,不如就選擇那些與你認知一致的人相處。
如此,你才能體會到恰好合拍、同頻共振的感受。
▽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組漫畫。
一頭見多識廣的老牛指著河裡的東西,告訴同伴,那是一隻鱷魚。
同伴不知道鱷魚長什麼樣,便堅信那是一根木樁。
老牛急了,於是想盡辦法向對方證明。
結果,自己反被鱷魚吃掉了。
人與人之間的見識、經歷、思維,其實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很多情況下,別人已經認定的事實,就算你說破了天,他也不一定能改變觀念。
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與你認知差距非常大的人,你是選擇像這頭老牛一樣,努力讓對方跟自己觀點一樣,還是選擇不爭不理、默默遠離呢?